一、歌颂“新四军”的诗句有哪些歌颂“新四军”的诗句如下: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出自:陈毅的《梅岭三章》 释义:今天就算断头又怎样?创业本来就要经历很多艰难困苦。 2、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出自:陈毅的《梅岭三章》 释义:希望后死者能奋勇杀敌,用战争胜利的捷报作为祭奠我的纸钱。 3、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出自:陈然的《"自白"书 》 释义:毒刑拷打这些又算什么呢?就算死了都不能让我开口! 4、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夏日绝句》 释义: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5、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出自:**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 》 释义: 询问吴刚有什么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吴刚捧出了月宫里酿制的桂花酒。 6、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出自:杨超的《就义诗》 释义:只有留下子胥的豪气在,等到三年之后回归就可以报楚王的仇!。 二、赞颂红军的诗歌《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三、歌颂红军的诗歌《七律·长征》 作者:**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而长征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七律·长征》也于此时定稿。 **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诗词作品。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从诗词中再“出发”。 四、关于“红色革命”的诗词有哪些1、一部血写的悲壮 作者:张振龙 一部响彻天地的壮曲 一部悲天悯人的哀歌 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而倒下的生命 而写一首心痛的歌 他悲楚壮烈激昂的事迹 让我们痛心流泪 中国远征军也和新四军八路军一样 共同谱写了我们民族伟大的悲怆 有着一个血写的名字 伟大的壮烈!!!而他们一腔热血全报国 却被历史遗忘了他们那永远的牺牲 七十年啦,他们在历史的尘封下面,掩埋在他们的永远的激扬怒卷的流血,悲哉的壮烈,一个个鲜活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熠熠生辉的青春 在时时叩击我们良心的未来 一个巨大民族的悲壮里 也有他们的一部分 才能够成整个民族的悲痛 远征军一个伟大血写的名字 就是我们民族那个伟大血写的悲壮 这个伟大的悲壮 凝聚我们中华永远的激昂 永不屈服的悲怆 永不倒下的慷慨悲壮 一个民族永远向上的力量 激昂着我们中华永远不倒 永远不败,永远不亡!他们望着铁蹄下破碎的家园 胸膛里奋腾中华热血激荡 扑向前方战场 他们用七千个生命一个弹坑的代价 写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忠诚和壮烈 血沃同谷,绩贯山河 千里热血洒异域,遍地忠骨未回乡 为我积弱积贫国家民族而奋斗 流血牺牲奉献了生命 野人山,一排排朽骨,一堆堆白骨,一山山忠骨 在向我们述说些什么?他们为了谁?他们得到了什么?忠烈千秋能育中华后来人 碧血丹心可照万代光明心 风烟散尽热血犹存 功照日月铁血精魂 向上升华了 我军之魂,我国之魂,民族之魂 中国远征军也和新四军八路军一样2、可爱的中国 作者:方志敏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可爱的祖国啊,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祖国啊,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祖国啊,祖国,你永远朝气蓬勃!3、胜利纪念日 作者:张翼 人民抗战越八载,全胜驱贼庆太平。灭匪雄师赢虎豹,侵国败部降天兵。 军强国富千年旺,政顺民和万代兴。笑看蟊贼来犯我,大军压境尽摧罄。 4、抗战胜利70年祭 作者:董安荣 一段血火浇铸的黑色日历 烙进历史老人沉痛的记忆 一个邪恶塑成的罪恶名字 被牢牢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 与凶残野蛮同义的代名词 曾经把战争瘟疫遍播大地 膏药旗在腥风血雨中漂浮1945-8-15日—抗战胜利 神州大地摆脱了屈辱痛苦 任凭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 岁月尘埃遮不住铁血事实 本是阳光灿烂的东亚大陆 本是儒教连结的礼仪之族 有一天忽然这里风云突起 一条毒蛇噬咬梦中的睡狮 月光下的北大营火光遍地 烟雾里的卢沟桥枪林弹雨 罪恶黑手伸了进白山黑水 凶残铁蹄践踏着莽原黑土 闪亮军刀对着无辜的头颅 带血枪刺挑开孕妇的肚腹 万人坑里堆满了累累白骨 无人区中荒芜着茫茫赤地 南京大屠杀平民三十万众 东土圈劳工遗恨五十余世 暴行种种留华夏瞑目不忘 罪恶累累载史册罄竹难书 乌云再大也将被阳光驱逐 谬误再猖獗也挡不住真理 火海血泊站起不屈的身躯 受辱睡狮变成咆哮的雄狮 台儿庄筑起抵御外侮门槛 平型关造就埋葬倭寇坟墓 青纱帐地道编成制敌网络 山村中地雷布成杀敌阵势 微山湖渔船飘着抗日旗帜 铁道线活跃着除奸的飞虎 八女杰投江巾帼名留青史 五壮士跳崖英气威震强敌 抗联杨靖宇踏破林海雪原 高原刘志丹坐穿贼寇牢底 坚强母亲志如耐寒苦菜花 柔情红嫂情在悠悠沂水里 中华儿女斗顽敌前赴后继 浴血抗争持久战凯歌一曲 八年的时光漫长而又短促 血染的历史千万不能忘记 今日的雄狮已经腾云驾雾 苏醒的毒蛇仍需人们警惕 神社殿有闹鬼的脑袋膜拜 钓鱼岛有诡秘的贼眼觊觎 谬误冠冕堂皇的修改公理 公理岂可无视谬误自掩耳 未雨绸缪须得见微而知著 有备无患总不是孬招坏事 奋起伟大复兴之梦的长翼 走发展振兴之路强壮自己 强国强军强民强志强国力 国际上拳头大永远是老子5、忆抗战 作者:佚名 现代 忆当年烽火连天,中华儿女斗敌顽。山河震怒葬倭寇,九州同忾捷报传。 粉碎妄想佞征服,打的日本降字签。珍爱和平我本色,止戈为武喜空前。 五、赵朴初的诗词有哪些1、《咏茶诗》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2、《卜算子》 初归北海鲲,又作南天雁。 日暖风和万绿中,弹指忘霜霰。 堪嗟唐宋朝,了不知奇甸。 东坡祠与五公祠,赢得千秋念。 3、《清平乐》 白头重到,景物千番好。创见日新新末了,世世光腾宝岛。涯游子归来。同心共展雄才,喜见鲲鹏变化,冲天万里云开。 4、《江城子》 乘风万里意冷然,别霜寒,喜图南。日暖天池,奇甸现奇观。层叠峰峦三面抱,沧海远,浅深蓝。 杂花蔬果满田园,任君看,供君餐。且住为佳,此即是桃源。石刻品题吾首肯,云第一,亚龙湾。 5.《哀辛士》 岂能北辙又南辕,无北无南八表昏。 信有修能遭众嫉,竟教积毁铸沉冤。 鸱枭在室悲弓折,魑魅甘人可理论。 逼窄江南客后死,弥天泪雨望中原。 1.关于作者:赵朴初(1907—2000),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早年从事佛教和社会救济工作。1936年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任上海慈联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负责收容工作,动员、组织青壮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2.作品《哀辛士》赏析 抗战期间,赵朴初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做法十分痛恨。1941年,在反动当局的策划下,发生了围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赵老闻讯后,义愤填膺,当即作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1997年重书此诗时,赵朴老注:“1941年为皖南事变作,辛士为新四之谐音也。”“哀辛士”即“哀新四”,是为新四军惋惜和哀叹。诗中,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深恶而痛绝之,说他们南辕北辙、不分是非,“竟教积毁铸沉冤”,使得新四军蒙冤被毁,让人扼腕叹息。“逼窄江南客后死,弥天泪雨望中原”,体现了作者的无限悲痛之情。 六、关于赞美英雄烈士的词诗革命烈士诗二首《囚歌》 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 **曾当面称他是“**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生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为少将 ■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 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 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 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 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员的影响。 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 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 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 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背景 ■在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 ■“革命好比爬山……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 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 **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 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 **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 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 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他于1946年3月获释。 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 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 故事 ■1955年授衔时,陈毅对**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等经过长期实践,提出适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 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任何一支军队的历史都有着继承性,如同子体都脱胎于母体。尽管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独立领导的军队正式诞生日,但此前的叶挺独立团已经奠定了组织基础,而北伐时期在武昌城下等一系列血战中也已积累了战争经验。 叶挺从军的时代,正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新旧交替之际。在他的同学大都为军阀服务的时候,他却把才能献给了为中国**建立军队的事业———他使军事与最先进的政党相结合。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这在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的时候,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 **、**等后来经过长期实践,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讲人民军队的建设,不能忘记这位虽然只正式当过两天“总司令”、未等到授元帅衔就不幸遇难的北伐名将。 ■陈炯明叛变时,叶挺手持一支“花机关枪”,为当时已怀孕的宋庆龄杀出一条血路 ■北伐时有人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 七、关于革命先辈的诗歌怀念革命先烈的诗歌(一) 伫立墓前 我仿佛听到隐约的军号声 在召唤 一排排烈士墓 如同一队队威武的士兵 整装待发 墓碑上 寥寥的文字 浓缩了一段烽火岁月 红色的墓 凝固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伫立墓前 高贵和贫贱都变得渺小 生命和鲜血让人震撼 和平的日子里 我们容易变得忘记 甚至忘了那只鸽子从哪里飞来 学会忘记并且思考 从哪些冰凉石头的微笑里 我们或许会变得成熟 伫立墓前 我仿佛听到历史掀动的声音 一座坟墓就是一章辉煌 鸽哨在响 那是子弹在呼啸 倒下的是躯体 不灭的是精神 他们写好了他们的历史 我们的历史正在书写 怀念革命先烈的诗歌(二) 蒙山脚下,沂水河畔, 苍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园, 一个时代数以万计的先烈, 骨殖与魂灵安卧其间。 为了理想, 为了驱除铁镣与锁链, 浴血于民族独立解放的道路上, 牺牲在黎明与黑暗搏斗之间。 赵镈、王麓水、何万祥, 罗炳辉、张元寿、刘炎, 从115师的老八路、新四军到游击大王, 从著名的渊子崖、孟良崮到大青山。 还有那抗日女英雄陈若克, 带着未满月女儿囚监狱; 女才子弃笔从戎有辛锐, 与革命伴侣一同鲜血溅山峦。 亦不能忘记人民力量, 多少个、多少次的毁家纾难, 那质朴的红嫂、乳汁、煎饼、独轮车, 对中国革命倾力的付出与奉献。 无数个正义的名字, 千百次“反绞杀”与征战, 凝聚起势不可挡的力量, 为梦中的新中国“呐喊”。 无怪乎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粟裕, 骨灰撒播于陵园之间, “与这块山水和长眠的战友相伴”, 了却了生前的殷殷心愿。 风儿起时的松涛阵阵, 记忆英雄虎胆的杀声震天; 连绵不断的事迹历览, 激荡后来者跟进扬帆。 这是革命老区人民的骄傲, 这是诸多沂蒙精神的经典, 这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编织, 这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怀念革命先烈的诗歌(三) 哒哒哒…… 你们奋战在革命的前线 枪是你们的生命 是你们谱写胜利的画笔 三八大盖打出了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小米加步枪射出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愤怒 王八盒子激烈的收割着豺狼的生命 霍霍生威的的大刀舞出了灵动的飘逸 你们用生命捍卫着我们的家园 你们用鲜血捍卫着国家尊严 鲜血凝聚成一条条小河,名曰——血魂 流遍中华的角落 用血魂魄守护着属于我们的疆土 血魂融入了黄河 融进千百人的心灵 有着狗尾巴草倔强的血魂 吓破了,豺狼的胆 枪声不知何时渐渐的没有了 偶尔传来零星的响声 声音是那样的唯美 因为你们又一次打破了地方的防线 冲破了一道道关隘 站到胜利的山顶 看着那些不知名却敢于把后背交给背后战士儿郎们 那是一种超脱万物的信任 一种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情怀 这边是你们默契地配合 是你们无须言语却能看透对方心中想法战阵 山巅下那些倒下的英灵 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一个信念——驱狼吞虎 狂风吹起了阵阵尘沙 泥土粘贴到你们伤痕累累躯体 却无法掩盖住你们保家卫国情愫 多少忠魂埋骨异乡 看不见故乡的朝阳 再也不能呼吸着故乡淳朴的气息 再也感觉不到疲惫 别人了故乡的老妈妈 孩子再也不能喊出的唯有两个字——爸爸 妻子累了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臂膀 没有可以泊舟的港湾 春天来了 你们的灵魂化作了蒲公英的种子 借着风婆婆抚慰你们有回到了阔别的家乡 你们飘落在自己熟悉土地上 鲜血化成河流——血魂 浇灌了你们疲惫不堪的英灵 得到了滋润的你们在春天继续摇曳在故乡田野 英姿飒爽 呼吸着家乡的空气 吸收着家乡的阳光 你们肃穆的注视着我们那些正在收割着豺狼生命战友 替他们祈祷 血魂流经不知多少个峥嵘的岁月 为反抗豺狼的侵略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你们是那翱翔长空的雄鹰,振翅高飞 你们是黑夜中的灵猫,追寻着无知的鼠辈 你们是那急驰的雄狮,追逐着猎物无处躲藏 你们是那巍峨的万里长城,永不言败 你们是耸入云天的泰山,傲视着万千蝇孽 你们是南山的苍松,留芳百世 你们用鲜血铸就了辉煌。 八、关于革命的诗歌.故事关于革命的诗歌.故事: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是一篇白话述志诗,分为上下两节。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 ,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这是一个革命者用生命谱成的雄壮乐章,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但音韵嘹亮,读起来是那样的铿锵有力,令人回肠荡气。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诗被选为小学生课本的课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于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参加领导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6年4月8日由重庆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