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 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 翳翳:阴暗。希:少。 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参考资料:/CJG/20050818101453.htm。 2.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冬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绝句全诗一句一景,有动有静,诗中描绘的动景是哪一句动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静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具体原文如下: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赏析: 公元762年,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表面上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4.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这首诗中后两句写动景的诗句是杜甫(迟日江山丽)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 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 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 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 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 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 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 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 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5.绝句这首诗其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山峦可睹,遥望峰巅,尚有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美不胜收,令人赞叹。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流畅自 然,一点儿也没有雕琢之感。因为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心绪,一开始写 草堂的春色,情绪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 现,触动了他的乡情。诗人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复杂细致的心情, 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