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语言特点 1000字我们常说:“文如其人”。 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鉴赏。 对语言整体风格的鉴赏重点是会用一些有关风格类型的专用名词术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 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 如柳永、李清照、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有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特点,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讲究“准确传神”。 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就是“炼字”的典范,“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留下空白,而这些跳跃,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 诗味所在,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 古诗鉴赏(一)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 2.《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通俗流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且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 诗中有许多日常用语,虽造语平淡却极富韵味。同时诗中还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没有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 至于《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叠字的巧妙连用,《客从远方来》诗中双关语的自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 3.诗的语言特点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也称质朴。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4)、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5)、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仅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钩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 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十个字突出垂钓老人孤独傲岸,抗风斗雪的傲然之气和不屈精神,把诗人虽在逆境之中,虽觉孤独寂寞,但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展露无遗。 这些作品均是简洁的典型。 其四、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诗歌的艺术风格指这首诗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 现实主义诗歌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并按照生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的描写生活,表现生活。真实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 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的作品。 浪漫主义的诗歌则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感情热烈奔放,语言绚丽多彩,想象瑰丽神奇,多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李白、李商隐、李贺等人的作品。 另外,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 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于是作品也就有不同的风格。 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清新空灵;李商隐的诗瑰丽含蓄。 宋词中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其作品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守音律。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广阔,风格多样,旷达洒脱,慷慨激昂。 。 4.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一、宋词的语言特点: 1。 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之为“长短句”; 2。每一词调(即词牌)有每一词调的句格、句数和字数; 3。 各词的字声平仄、韵律和韵字数量均不同; 4。对偶、黏合、迭唱与否,也因词调而各异; 5。 本皆合乐,为乐而填词,故宜于吟唱。 二、作者的特点: 1。 晏殊、欧阳修——婉约闲适; 2。王安石、苏轼——豪放感慨; 3。 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毛滂——飘逸潇洒; 4。宴几道、李之仪、秦观、张耒——清隽婉约; 5。 贺铸、周邦彦——婉豪兼具,工于格律; 6。宋江、赵佶——清秀隽永; 7。 朱淑真、李清照——南北过渡,情系肝肠; 8。叶梦得、张元干、岳飞、张孝祥——激昂踔厉; 9。 朱敦儒、吕本中、陈与义——清疏俊丽; 10。范成大、杨万里——清新疏隽; 11。 陆游、辛弃疾——豪迈壮烈; 12。陈亮、刘过、刘克庄——豪迈悲慨; 13。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骚雅三宗,清峭婉美; 14。严羽、戴复古、黄升苍——苍秀潇洒、江湖义气; 15。 方岳、刘辰翁、文天祥——爱国悲慨; 16。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格律词疏。 5.唐诗的语言特征中平字见奇有哪些例子1: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曲江会心,是“心灵的语言”.诗人的这种心情,用原对酒》:稿的情意缠绵的拟人化手法“欲共杨花语”是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表现不出来的.这就是“平字见奇,朴字生色.”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落”是个极普通的词,只有把它放在特殊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语境中,它才能“见奇”“生色”.一个词兼有“意 吏情更觉沦辫远,老大徒伤未拂衣.义”和“涵义”.“意义”和“涵义”是有差别的. 后来,杜甫将额联“桃花欲共杨花语”改为“意义”是人们对于现实的一种抽象的反映,它“桃花细逐杨花落”.又考虑到“桃花”和“杨花”以“概念”的方式固定下来.“涵义”则是个体的不同时,于是又改为“桃花细逐梨花落”.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含有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这样一改,这首诗就对事物固有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还包含着个体显出“神远思深”.2:宋祁,曾将“迅雷不及掩耳”这个熟语,硬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以此为奇.他改掉坏毛病后,写了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平平常常的“闹”字,写尽了春意盎然的情致:红杏灼灼,招来蜂飞蝶舞,围着枝头嗡嗡忙碌,真是有色、有声、有情、有味!3:贾岛的名句“僧敲月下门”,“敲”字之妙,大家都熟悉.王安石是宋朝的,虽然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千古流芳,不过因为时代限制,不合你的要求,只得忍痛割爱了。 6.李白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创下的大量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 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于乐府诗;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 所运用自如的。 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在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 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 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7.古诗的、特点求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古诗的形象和意境字数多点啊不要几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si=5上面有超详细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