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拟人手法的诗句

1.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2.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

凉州词(后两句)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望 (三四两句)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古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鸭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 拟人

绝句漫兴 1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觉莺语太丁宁。

2

手种桃李非无主,

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3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4

二月已破三月来,

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

且尽生前有限杯。

5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

轻薄桃花逐水流。

6

懒慢无堪不出村,

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

碧水春风野外昏。

7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8

舍西柔桑叶可拈,

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

不放香醪如蜜甜。

9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4.请分别写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并注明诗题

一、比喻。

1、例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出处:贺知章的《咏柳》。

3、释义:绿色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的温暖春风。

4、赏析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二、拟人。

1、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出处: 杜甫的《春夜喜雨》。

3、释义: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4、赏析

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三、夸张

1、例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处: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释义: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

4、赏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适当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而又贴切。

扩展资料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5.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比喻的: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 白雪 比作 梨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曹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贺铸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贺知章《咏柳》)

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6.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