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清平调其一

1.清平调其一的翻译

名称: 清平调三首 作者: 李白 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七言绝句 乐府 体裁: 诗 年代: 盛唐 内容介绍 原文 清平调三首①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④。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⑤。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⑥。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⑦。 注释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红艳:指牡丹。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⑥倾国:喻美色惊人。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⑦解释:消散。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 [赏析]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

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赏析一】 有关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

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即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

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李白对于他这次突然被召入宫,所要写的特定题材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准确把握,即紧紧抓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的心理,从“赏名花,对爱妃”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从而一下子就使得全诗不论在立意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上,都显得游刃有余,又得心应手。

不过,要在创作时事先想得如此周全完备,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这要得益于李白与生俱来的那种“视同俦为草芥,戏万乘(sheng 音剩)若僚友的”气质。

清人赵翼说得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原诗》)。李白本来是带了一腔的抱负奉召来到西京长安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他本来以为这次到了首都就可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政治理想,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唐玄宗只不过把他当做了太平盛世的一种点缀而已,所以对于这种强加的御用文人的角色,李白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与失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李白醉卧长安的放浪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以他极为特殊的“待召翰林”的身份,再加上他天生的傲骨,所以哪怕是在皇帝与贵妃面前,也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不卑不亢的,唯其能够如此,才不会在这种事先毫无准备,突如其来,又只能写好不能写坏的即时创作前忙了手脚,乱了方寸。

因为此时皇帝的兴致正高,贵妃娘娘也在一旁翘首等待,换了别人,恐怕也。

2.怎样赏析李白的诗歌《清平调其一》

李白的《清平调•其一》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解:

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这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的三首诗。讲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

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其一赏析: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

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供参考。

3.《清平调》这首古诗怎么写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名称清平调词三首作品别名清平调词、清平词三首、清平调三首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原文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4.《清平调》这首古诗怎么写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名称

清平调词三首

作品别名

清平调词、清平词三首、清平调三首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5.清平调全文

清平调词三首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6.忆东山两首其一的古诗白话文解释

先录李白诗如下

《东山两首》

其一

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

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

开关扫白云。

先解释一下“东山”。

东山,因靠曹娥江东岸,所以称“傍山带江”。山高不过100多米,是古始宁县北端界口,北接上虞地界。因风光秀丽,当年谢安在此“高卧山林”,“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等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直到四十余岁出仕,这就是“东山再起”典故的由来。

东山胜景,曾使历代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倾倒。仅李白写到东山的诗也不止三五篇。著名的如《忆东山两首》,其一是:“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照谁家。”

诗中“蔷薇”、“白云”、“明月”是暗写蔷薇洞、白云轩、明月轩三个景点,一语双关,不知就里的读者,还难解其中的意思呢!

[翻译]

其一

已经很久没到东山那个地方游玩了,那里的“蔷薇”(亦双关东山的景点名)兀自又开了几回了罢,那里的“白云”(亦指东山那个地方名为“白云”景点)还像以前那样卷舒自如吗?如今皎皎“明月”,却又不知多情地照落在谁谁谁的窗棂印花格子之上呢?

你只要一首的翻译,另一首我也翻译一下:

其二

我如今携着谢灵运的红颜知己,引颃高歌远离世俗的人群。想到东山那个地方,洒脱一游,向山而住,试扫白云。

试译。不好之处。见谅。

7.清平调全文

清平调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杆。

【注解】:

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6、会:应。

【韵译】: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评析】:

清平调三首,乃李白奉诏而写的新乐章。虽然吟咏的是白牡丹,事实上是将花比人。花之容人之面,这样超绝人寰的姿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里才能相见,将杨妃比作娇艳的牡丹,又似天女下凡。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