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好在哪里阅读分析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 代诗人王勃作。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绝句。 本句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本句首先是色彩美。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 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 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其次是动态美。 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 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 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 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其四是立体空间美。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 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2.和落霞有关的诗句有哪些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五代 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释义:夕阳斜照着故都金陵,茵绿的春草与江岸连平,晚霞烧红了江天,大江东去滔滔无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释义: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惟有落霞孤鹜,晚年依旧争还。——李之仪《朝中措》释义:虽然只有落霞和孤鹜,但是晚年的时候依然争先恐后的生还。 五年不见西山色,怅望浮云隐落霞。——戴叔伦《寄刘禹锡》释义:五年不曾见到过西山的颜色,怅然玩着浮云隐去了落霞的美丽。 人与两州俱不见,一江残照落霞红。——曹勋《酒泉子》释义:人和两个大州都不曾相见,一条江河映照了落霞的红色。 3.王勃滕王阁序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是因为它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其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视野开阔.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没有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不能写出这样视野开阔的句子来的.都督阎公与其说是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而赞叹,不如说是为王勃蕴涵在这简单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气度以及才气所折服了. 二是动静搭配.天空中的晚霞即使再美,也让人感觉有点单调,少了些许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作家总是设法用动静搭配的方式来补救.如杜甫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是静态展示,“月涌大江流”则是动态展现.上下句一动一静,动静一搭配,境界就出来了.王勃也深谙此道,于是在“落霞”中加进一只“孤鹜”.这一来,动态有了,生气也有了,自然也就不单调了. 三是情景交融.王勃虽然年轻,但颇有才气,然而怀才不遇,辗转漂泊.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与“落霞”齐飞的那只“孤鹜”,与其说是一只大雁,不如说是王勃自身的写照,是王勃的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在文句中的间接反映.而从“落霞”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那种人生感慨. 四是平中见奇.一开始就把文句写得很精彩,先声夺人,是一种写法;一开始写得相当平淡,经过层层铺垫之后,才推出精彩的部分来,平中见奇,也是一种写法.王勃显然采用了后面一种写法.有了前面“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些平淡语句的铺垫,再推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精彩的语句,也就水到渠成的了.难怪都督阎公听了他前面写的内容,不以为然,其后才为王勃的文才所折服了.。 4.推荐几首关于“落霞”的诗词1.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2. 《咏红梅花得“花”字》 清代: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3. 《九日登高台寺》 清代:沈辂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4. 《菩萨蛮》 宋代:苏庠 年时忆著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麦浪卷晴川。杜鹃声可怜。 有书无雁寄。初夏槐风细。家在落霞边。愁逢江月圆。 5. 《夜飞鹊》 宋代:陈允平 秋江际天阔,风雨凄其。云阴未放晴晖。归鸦乱叶更萧索,砧声几处寒衣。沙头酒初熟,尽篱边朱槿,竹外青旗。潮期尚晚,怕轻离、故故迟迟。 何似醉中先别,容易为分襟,独抱琴归。回首征帆缥缈,津亭寂寞,衰草烟迷。虹收霁色,渐落霞孤鹜飞齐。更何时,重与论文渭北,翦烛窗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