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客家话读宋词与国语的区别

1.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客家话即客家语

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粤东、珠三角、闽西等地区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其他部分地区还称涯话(亻厓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1],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非方言)。尽管如此,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是在中国国内,它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语言学术研究中,它以梅县话为代表[2],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则一般以四县腔为代表。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由于客家人传统地区处于长期封闭状态,客家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自我封闭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状态迅速瓦解,依靠传统法则传承客家语已经完全不可能,客家语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4]。保护客家语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台湾、大陆等客家地区,都在官方或民间层次上保护客家语,并且有不少人士致力于客家语现代化,例如:推动客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呼吁客家语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等。

普通话

普通话(Mandarin)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之一。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

2.客家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什么差别

客家方言属于地方性言语,带有地域局限性。

普通话是国家推广的全国通用标准语言。

语音方面差别?

普通话有标准的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类组成,客家话还没有统一标准。只能说发音的组成方式不一样。

试试用简体字的方式写出客家话,自己体会一下

上百度百科看看:

1.客家方言 /view/33294.htm#sub33294

2.普通话 /view/4591.htm#5

============

牟知

3.客家话和中原方言哪个更接近古汉语的发音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一般认为,客家话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一般认为,客家话和中古汉语之间的乘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的吻合程度比普通话要高得多。

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中国北方迁移到中国南方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而现在客家话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 -t -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话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话、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享词汇。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p"-],“扶,肥,饭”也念[p"]。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泪)"等。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通过变化指示代词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4.客家话与普通话最大的不同

汉语有许多方言,大体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语、粤语。

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没有学习是不能互通的。这些方言中很多还有各自的次方言。

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语四县和海陆腔),也有些不行(如闽南语厦门和海南话)。 其中客家话原本属于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它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于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话主要是唐、宋时期中原的语音。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要了解客家话在汉语中的时间定位,就要了解汉语演变的过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代,声韵学上称为“上古”。

上古音主要有几个特点: 无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皆读为重唇。所谓的轻唇就是ㄈ这个音,重唇就是ㄅㄆ。

也就是说,上古汉语没有ㄈ的音。 无舌上音:中古的“知彻澄”母读法和“端透定”相同。

可以比喻例如ㄓ这个音在上古念为ㄉ。 复辅音声母:也就是一个字有两个声母。

体(tl)、各(kl)。这就是为什么“各”可以做“路”的声符。

而“体”和“礼”有相同的声符。 在汉代后,复辅音声母消失,语音也渐变。

从六朝到宋朝,声韵学上称为“中古”。它又可以前期和后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广韵”这本书。广韵这本书记载的是唐朝初年的语音,许多汉语方言都可以从这本书的音系来加以分析。

唐朝到五代间发生的主要语音变化有: 轻唇音产生:这个变化从初唐开始发生。广韵中尚未有此变化。

但客语中已有轻唇音。 正齿音二等和三等合并:也就是庄(照二系)、章(照三系)组合并为照组字。

这个变化在晚唐才发生。而客家话中有的次方言合并,有的没有。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也就是说ㄆ、ㄊ、ㄎ比ㄅ、ㄉ、ㄍ多很多。

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并、定、群母)在客语全部变成送气清音。而其它方言则是一部份变化为送气一部份变不送气。

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也就是ㄈ念成ㄆ或ㄅ。例如斧、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

中古的知组声母字在客家话中已大多数变为舌尖塞擦音,也就是合入精、章组中,和精、章组读同样的声母。但仍有少数的字保留舌头音的读法,如知字。

这种读法,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读音。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比喻成有许多中古念为ㄉ的字,在客语中已念为ㄗ了。

中古晓、匣母合口字在客语念为ㄈ声母。在现在看来就是在其它方言中念为ㄎㄨ?、ㄏㄨ?声母的字,如花、灰、虎、辉、婚、裤、苦等念成ㄈ。

中古时的疑母字,在客语中读为ng。如牙、逆等字,这是保存宋代读音的另一个表现。

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 n, ng, p, t, 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

其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汉方言中仅次于广东话。客语中缺少ing, ik, eng, ek,这是反映了长江流域一带方言的特点。

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ㄩ)一类的韵母,只有开口、合口和齐齿呼。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

这叫做“四呼不齐”。 客家话的词汇特点 单音词丰富。

如皮、毛、翼、索、闲、企、行、寒、食等。一般而言,古汉语的单音词较现代汉语丰富很多。

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捼(两手相切搓)、拗(折断)、系(是)、跍(蹲)、镬(锅子)、遮(雨伞)、犁(低头)、禾(稻)等。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 四县腔 四县指的是嘉应州梅县附近的四个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梅县的客家话一般而言是客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但和四县腔略有不同。

说四县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县的一部份、新竹县的一部份、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地区。四县腔可以说是台湾所用的客语次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了(约四分之三)。

四县腔的声母最少,共十七个。变调只有阴平加去声变阳平加去声、阴平加阳入变阳平加阳入及阴平加阴平变成阳平加阴平三种。

最容易学习。 --------------------------------------------------------------------------------2 客家话 介绍 北部的四县腔和南部六堆的四县腔略有不同。

例如南部的回去说“归去”,不说“转去”,鸡蛋说“鸡春”不说“鸡卵”等。音韵系统上也略有差别,例如南部有些地区n, l不分,以及佢说成伊等。

部份是受到闽南语的影响。 调值:阴平24、阳平11、上31、去55、阴入2、阳入5。

海陆腔 海陆指的是惠州府的海丰和陆丰,在大陆这两县是以说潮州话为主,部份说客语和广东话。说海陆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和新竹的一部份地区。

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约四分之一。海陆腔在声调上因为去声分阴阳,所以比四县腔多了一个声调,变成七个声调。

此外它有舌尖面声母存在,所以有的音听起来略有一些卷舌的感觉。由于它的调值和广东话很像,学习广东话很容易。

由于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和四县腔差不多相反,也就是说四县腔念为高音的海陆腔念为低音,四县腔念为低音的海陆腔念为高音。所以在转换上有规则可循。

海陆腔。

5.求客家话常用语大全(客家话与普通话对照的那种)

我是梅州的,梅州被称为"客都".应该标准点

1.谢谢。。客:多掐(普通话四声)

2.不用谢。。客:吾丝(普通话三声)多掐(普通话四声)

3.你去哪里。。客:你喜(普通话四声)爱(普通话四声)烫

4.我去吃早餐了。。客:挨(普通话三声)喜(普通话四声)sat(英语)朝餐

5我。..挨(普通话三声) 你。。泥疑(连读) 他/她。..gi(拼音三声)

好难打,有些读音很难找到适宜的普通话.

6.客家话“楚叶”普通话怎么说

客家话与普通话对译表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 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的粤东客家话,以 赣县蟠龙话为****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 [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p'-],“扶,肥, 饭”也念[p']。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 (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泪)"等。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通过变化 指示代词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关于客家话,试举如下著述,以供参考: 罗美珍《客家话概说》,黄雪贞《客家话声调的特点》,杨恭恒《客话本字》,杨时逢《台湾台源客家方 言》,罗美珍《福建长汀客家话的连续变调》,李作楠《客家话的几个语法特点》、《客家话和普通话在词汇上的主要差别》,桥本万太郎《客家话基础语汇集》罗肇锦《客语语法》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 部异同》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