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梅州客家唐诗

1.客家童谣是伴随客家人、、、、、、读出了什么信息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口一张塘,钓条鲤鱼八尺长;鲤鱼尾拿来食,鲤鱼尾拿来尝;中间拿来娶新娘。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厓拜呀拜月光;阿妈问厓一声,故乡就在哪方。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厓嘀呀,哪里是我的故乡。 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厓拜呀拜月光;阿妈讲厓嘀呀,故乡就在莲塘啊。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妈讲厓嘀呀,莲塘系厓的故乡。 (注:厓,即“我”;嘀,即“知”。)

客家,客而家焉、家而客焉。 客家作为汉族八大民系之一,根在中原,至两宋形成,人口将近一亿,遍布海内外。

一千年来,背井离乡,祖宗崇拜,恪守语言,完整地保留了中原遗风,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化。客家名人辈出,如张九龄、文天祥、袁崇焕、洪秀全、孙中山、**、**、宋庆龄、黄遵宪、郭沫若、陈寅恪、张资平、李光耀、他信、吴伯雄、马英九、张国荣、黎明等等,数不胜数。

客家人秉承孔儒朱理之风,尊师重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其真实写照。因此,客家儿童就熏陶在唐诗宋词下,从老人口中获取客家文化养料,以祖上荣耀激励饮水思源。

而童谣则是客家人自我启蒙的有效办法之一。周作人说:“儿歌大要分为前后两级,一曰母歌,一曰儿戏。

母歌者,儿未能言,母与儿戏,歌以侑之,与后之儿自戏自歌异。……儿戏者,儿童自戏自歌之词。

然儿童闻母歌而识之,则亦自歌之。”朱介凡则说:“儿歌是孩子们的歌谣,凭着孩子们的趣味,或因于生活的感受,或因循小天使们心灵的嬉戏,遣词造句,顺口搭白,说着说着,唱着唱着,就形成了一首歌。

长短不定,句式不定,结构也都不一定。高兴怎样说唱就怎样说唱。”

客家童谣也遵循此例,只是在音律上更多地一贯秉承着商周汉乐,又假以时代影响而有所改变。比如《月光光》,不仅客家人有,广府人也有,两者又互相作用。

《月光光》在海内外客家地区广为传唱,几乎每个客家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音律比较一致、内容有所不同,感情基本趋向于思乡的主题,集中表现了 “勤劳勇敢、开拓进取、重教崇文、慎终追远、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本位。 广西客家人有500多万,分布在全区76个县市,主要聚居在桂东和北部湾一带。

这首《月光光》的词汇来自贺州客家民间。此歌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早在梅州、汀州、赣州等“客家祖地”流行,在世界华人中引起巨大反响。

关于月光意象。 古已有之,为中国文人反复吟咏之对象,表达“思乡”主题,不论李杜,抑或苏辛,月光诗篇名传千古。

而客家人张九龄一首《望月怀远》更是一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客家称中秋作“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对于客家这一移民群体,尤其具有着多重含义,从思乡主题又渗入更多的则是一种河洛文化,思乡也就化成强烈的寻根意识,奔中原归去了。

故而,清明、端午、中秋也历为客家人最隆重的节日。 关于歌中提到的地名“莲塘”。

贺州有莲塘镇,深圳、南昌也有,在笔者家乡也有。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比如对中原的怀恋,对石壁的印象,这是一种强烈的故土情结。

关于开头,“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在所有的客家童谣《月光光》中均以这几句作为开头。

秀才郎,其实是指客家人的“衣冠士族”身份,这是他们延续下来的荣耀。骑白马,指的是白马寺,是其宗教信仰,有此信仰而“过莲塘”,展现南迁之路。

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说文》提到:“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又说:“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

韭菜也象征吉祥,故“万民珍之”。待到韭菜花开时,“结亲家”,讲的是客家血统的纯正。

客家歌谣被称为“客家文学的瑰宝” ,以其口语化、文学性非常浓厚的特点,而使早期的黄遵宪深切体会到“流俗语”入诗其妙无穷, “五千年后人”也会赞叹不已!他认为“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的歌谣“妙绝古今”,十五国风是这样,客家童谣更是这样,并由衷赞美创作童谣的客家先民是“何其才之大也!” 黄遵宪自小就受到客家童谣熏陶,曾祖母李氏常常教他诵读《月光光》,进行客家文化的启蒙教育。 这与他在近代文学上首开白话诗歌风气,是一脉相承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 贺州学院杨保雄对此论述精辟:“任何一种言说或者文本的形成,都必须是各种关系的产物。

客家童谣的传播,具有构建意识形态的功能。把客家歌谣《月光光》放在具体的客家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挖掘歌谣的文学意蕴,理解其蕴含着的客家人的意识,是认识客家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 一首童谣《月光光》,唱尽客家人多少荣辱史。忆往昔,又不过是记忆,可能很遥远,可能一直都在,客家人只好把故乡放在心里、背着故乡继续流浪。

对于过去,仰望月光,念念不忘。

2.梅州客家文化的梅州话

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标准音的。

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梅州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专家发现,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而且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汉字常用的四五千字而言,与客家话在发音上没有很大差别的约占40%)。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当他们携带着这种优势语言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时,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3.梅州客家山歌词

客家妹子爱唱歌 黄红英 客家妹子快乐多 娘胎偷偷学唱歌 哇哇落地一声唱 绿水青山都来和 客家妹子爱唱歌 家有山歌十八萝 挑来一担慢慢唱 唱到日落月上坡 说唱歌我就唱歌 砍棵黄竹就织箩 挑起山歌十八担 一路喜悦洒满坡 客家妹子爱唱歌 跟着族公过条河 黄河不断歌不断 长城不倒歌不落 客家妹子爱唱歌 好比画眉出山窝 站在枝头唱一句 满山鸟雀都来和 客家山歌特有名 哎,阿哥哎,有好山歌哇唱起来 客家山歌特出名 条条山歌有妹名 客家山歌特出名 条条山歌有妹份 客家山歌特出名 一条没妹唱不成 哎,阿哥哎,有好山歌哇唱起来 看龙船 哎,五月五日看龙船 一河两岸笑声欢 阿哥相逢莫想问 真情莫让人看穿 蜘蛛结网在肚中 阿哥恋妹莫透风 燕子含泥口要紧 要学莲藕心里通 花生好食泥里生 慢慢生根慢慢行 当阳开花暗结籽 阿妹恋郎莫扬声 一壳花生包两仁 来去相爱我俩人 嘱咐阿哥莫开口 真情不怕鬼伤人 酒壶酒杯慢慢斟 哎呀嘞,打鼓爱打鼓中心 打到鼓心好声音 阿妹好比羊皮鼓 阿哥打鼓妹动心 赤脚落田知深浅 常在山中识鸟音 阿妹好比林中鸟 阿哥听声会来寻 阿妹唱歌郎弹琴 阿哥写诗阿妹吟 一唱一和情谊浓 越唱越和情越深 新打锡壶莫镀金 镀金不见锡真心 新壶筛酒阿妹尝 酒壶酒杯慢慢斟 客家本色 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 煞忙打拼耕山耕田 咬姜啜醋几十年 唔识埋怨 世世代代就这样勤俭传家 两三百年毛改变 客家精神莫丢掉 永远永远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 是非善恶充满人间 奉劝世间客家人 修好心田 正正当当做一个良善的人 就像涯个老祖先 永远不忘祖宗言 千年万年 皆歌一唱闹洋洋 皆歌一唱闹洋洋 我唱皆歌你接腔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麒麟对狮子 唱出那金鸡对凤凰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牛郎对织女 唱出那日头对月光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皆歌一唱闹洋洋 我唱皆歌你接腔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麒麟对狮子 唱出那金鸡对凤凰 山歌唱出客家情 哎,一声唱山歌哎 山歌唱来客家情 一缕风情歌一首 客家风情最迷人 围屋圆圆庭院深 上家点火下家明 葡萄结籽团团抱 左邻右舍一家亲 凉帽圆圆好遮阴 帽檐飘飘招郎心 招得郎心吞落肚 客家妹子情最深 客家酿酒香又香 清风吹送醉八村 一杯美酒一片意 四方来客是亲人 丝线长长连着针 背带长长绕娘心 娘背儿女来长大 儿行千里娘挂心 客家情歌绕绕韧 唱得哥妹日夜晕 日里情歌来送饭 夜里情歌来贴眠 对面唱歌系哪人 对面唱歌系哪人 日头燀眼看不清 是我情哥过来坐 你莫当我路边人 唱哩一夜想两夜 唱哩三夜会心邪 不曾吃哥一口水啰 阿妹心肝冇那么野 阿妹心肝冇那么野 哥是唱哩一夜想两夜 我今走哩半只月哟 我的心肝还在你家里。

4.梅州客家山歌的介绍

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市境内(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汉族客家民歌,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5.梅州客家文化的梅州简介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梅州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故乡。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力,被“黄学”研究专家称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其在梅城的书斋“人境庐”、故居“荣禄第”及古民居建筑“恩元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