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抛砖引玉的诗句

1.抛砖引玉抛砖引玉这个词的历史典故中具体指哪个人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墼:没有烧的砖坯.)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音gu)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故抛砖引玉这个词的历史典故中是指唐人常建.。

2.求忧国忧民诗句,抛砖引玉一个: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陆游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陆游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6、“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战国策》)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5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 出塞 (王昌龄) 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金错刀行》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泊秦淮 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抛砖引玉的含义

抛砖引玉“抛砖引玉”这则成语的抛是扔,投。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常被用为以自已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

墼子:生砖,即土坯。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掸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

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

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4.“抛砖引玉”有什么典故

唐代有个高僧名叫从谂禅师,主持赵郡观音 院多年。

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 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 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 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 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弟理应盘腿 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 恰恰有个小僧沉不 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

从谂禅师瞟 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想抛砖引玉,却引来 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 个墼子)!” 另外,根据《谈证》记述:唐代文人赵嘏颇有诗 名,就连杜牧也喜欢他的诗,尤其赞赏他所写的 “长笛一声人倚楼”的句子,因此赵嘏又被人称作 “赵倚楼”。 当时的诗人常建,很仰慕他的名声,听 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

为了得到赵嘏的 诗作,常建便先到了寺中,然后在庙壁上题写了两 句,希望赵嘏见到后能补上两句,续成一首。果 然,赵嘏看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 两句写得好。

后来的文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为 “抛砖引玉”。 其实,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而已,因 为常建与赵嘏的活动时代前后相距百年,根本不 可能有写诗求续的可能。

5.谁能告诉我抛砖引玉的典故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 是绣饵; “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 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 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 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樵夫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回答者:orochieh - 秀才 三级 1-18 01:33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