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大全课本中的古诗词: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五年级下册古诗全部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的古诗文有:《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1、《牧童》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 《全唐诗》中。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舟过安仁》 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3、《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宋代诗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中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qīng píng yuè),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3.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五年级上册】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4、卜算子��咏梅 现当代**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五年级下册】 5、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7、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8、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4.求人教版五下古诗(全部)急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艺术作品图片1(16张)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时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使用,利用。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拿雨伞当帆,让船开动。 体现出儿童的聪明、天真。 释文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杆(撑船用的)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乐”在此处读yuè 《清平乐·村居》歌曲谱。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卧:趴。 ⑨亡赖:亡,同“无”。 “赖”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5.小学五年级下册所有学过的古诗第十册 3、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2、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积六: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积八: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20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蜂 唐 罗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元 日 宋 王安石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凉州词 唐 王翰 出塞 唐 王昌龄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别董大 唐 高适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7.少儿唐诗宋词吟诵(4、5年级)一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 王翰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3.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4.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 (2)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李贺 南园 沙头敲石火司空曙 江村即使 只在芦花浅水边 杜牧 秋夕 坐看牵牛织女星二1唐 李白 杜甫2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3五言律诗 五言长城4乌衣巷: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岸。 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5广陵:扬州的旧名.三1弟弟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3(“雨如悬”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雨丝绵延如帘空悬.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辛弃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所有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