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端砚”的诗句有哪些《谢人墨》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 年代: 宋 作者: 陈鉴之 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 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 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 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 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 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 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 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 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 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 端砚 1.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2.端砚(duān yà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3.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4.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2.古诗标题中带有端州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唐)刘禹锡 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阙里庙堂空旧物,开方灶下岂天然。 玉蜍吐水霞光静,彩翰摇风绛锦鲜。此日佣工记名姓,因君数到墨池前。 【端州别高六戬】(唐)张说 异壤同羁窜,途中喜共过。愁多时举酒,劳罢或长歌。 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於焉复分手,此别伤如何。 【送陆协律赴端州】(唐)贾至 越井人南去,湘川水北流。江边数杯酒,海内一孤舟。 岭峤同仙客,京华即旧游。春心将别恨,万里共悠悠。 3.砚台的提什么诗句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4.有关描写肇庆优美风景的诗句或对联鼎湖山 古寺山门设几层, 佛堂卧室睡老僧。 崖边浪云翻舞影, 谷底玉泉奏琴声。 春雨·星湖 瑶台玉露初下凡, 轻打碧波开微澜。 浅绿怀胎育嫩红, 春色抢先登水岸。 天柱岩 山边岩角斜伸出, 无端截断攀援路。 百仞老藤知陡峭, 艳羡飞鸟可轻渡。 星堤是怨风的多情 还是恨风的无义 水哟 风才来 为何你 竟把黛眉皱成涟漪 而柳啊 只为了去春我曾把你轻抚吗 至今的风中 你还娇羞忸怩 (星堤,肇庆名胜七星岩里星湖中的一条路。) 飞水潭是谁在晚炊吗 为何清溪上 古亭边 那么多袅袅如烟的霞 雨过 瀑布啊 湿了就湿吧 为何如此执着 要挂在崖上 风干 (飞水潭瀑布,位于肇庆名胜鼎湖山中,飞水潭三字为孙中山先生所题.)南湾路夜是蛩声织织 细细织成的锦 小渔船在微淡的月下绣着 渔火 绣着星星 ——那线是用松的香浸过的 如果无月 今夜 我该点一路萤火 在蝉声中 一盏盏 蓝蓝地照那夜归的鸟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