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宋词浣溪沙苏轼完成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

(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

2.读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然后答题(5分)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小题1:C、(3分) 小题2:东坡居士,乐观向上、旷达乐观(意对即可2分,每空1分) 小题1:试题分析:C。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

所以,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紧扣住诗人的情感来分析即可。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关于“苏轼”,我们应该做如下了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浣溪沙》一词的最后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

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将”即“现在”。

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点评:本题不难,对于文学常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即可;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如本题最后一句)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3.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小题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侧面:(1)对比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正衬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正面1分,侧面4分,侧面答出两点给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几个方面考虑,一般都要有炼意,即表情达意,写景的一般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用两个形容词来描写初尝新橘的感受,进而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描写的手法题目,描写有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注意着眼点和顺序,此题主要从形、色、味的角度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2分)

小题2:(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由“旋抹红妆”“茜罗裙”“篱门”可知,诗中刻画的是乡村女子,而“看使君”“ 三三五五”“踏破”等表现出农家女看使君时的急切心情。

小题2:

试题分析: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浣溪沙br/>苏轼

【答案】【小题1】“软草平莎”在雨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2分)作者纵马驰骋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

(2分)触景生情(1分),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小题2】比喻,“光似泼”极言光线充足,“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2分)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2分)对仗,日暖与风来,桑麻与蒿艾,光似泼与气如薰对仗工整。 (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

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

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 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

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古诗词,然后完成后面问你题《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

词牌名;“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 ,诗中指:时间、时光流逝。(3分)2。

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1。

试题分析: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题目:西江月(辛弃疾)、浣溪沙(苏轼

这两首词都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各尽其妙,各具特色。

以视觉角度而言,两者分别如下:苏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辛词描写的是上饶西黄沙岭一带夏夜的景色。

因而,它所描写的不可能是苏词中“苘叶”、“煮茧”等彼时彼地的情景,而只能是星月、鹊蝉、稻花、茅店等此时此地的景物。在交代时间上也与苏词有别。

对夏这一季节,它通过蝉鸣、蛙声,以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等间接点出;对夜这一具体时间,一是于词题中以“夜行”标明,二是于词中以“半夜”与星月等直接、间接地交代清楚。

8.读苏轼的浣溪沙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潇潇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景色。

游历蕲水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小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年轻?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慨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顶我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