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巷 戴望舒 描绘我和姑娘相遇时的情形或心理诗人与姑娘相遇时的情形和心理: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2.雨巷中的姑娘为什么像梦一般的飘过关于戴望舒《雨巷》中的那位‘梦一样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的象征意义一直众说纷纭。 从表层看,《雨巷》具有明显的“幻梦”特点: 首先,诗中的环境以及人物都显得非常的缥缈虚幻。记忆中一条不知名的雨巷,悠长、寂寥,一个哀怨、彷徨姑娘,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冷漠、凄清、孤独美丽,与我擦身而过,飘然逝去。留给诗人的,是“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在这里,现实和梦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一切都处于朦胧恍惚间。 其次,诗的开始和结尾的重复,不仅仅是为了前后照应,在诗的节奏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旋律,而且提示了入梦,进入冥想,出梦,冥想结束这一活动的起止。 再次,诗中有个非常关键的词“希望”,表明了“丁香一样的姑娘”不是存在于现实,只是一个冥想的人儿。 3.雨巷的诗词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4.雨巷戴望舒赏析作者第一段‘我希望逢着’和最后一段‘我希望飘过一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璟《浣溪沙》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 5.找一句描写江南女子在雨中漫步的诗句雨巷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雨巷(3张)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