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谁知道有关龙门石窟的古诗,赞扬龙门石窟佛像的古诗请问有谁知百里的中岳嵩山, 跌宕起伏在河络大地。 伊河水在洛阳南冲开门阙, 滔滔北上汇入黄河的大流。 北魏王朝凭借鲜卑人的豪黠, 弯弓走马定鼎中原。 孝文帝没忘记, 云岗石窟给游牧族人带?淼囊癖印? 在伊阙的西山舒发了, 远古的‘石屋情结’。 才为世间留下了, 这永恒的世界遗产。 伊阙改称龙门,杨广, 并未守住他残溺的王朝。 武则天却凭借神权为自已开拓了, 一条通往皇权的道路…… 秀美的风光掩去了昔日的战火, 瑰丽的佛龛泛着艺术的光环。 十万尊造像沉思的神情, 还在垂悯着苍生。 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 刻遍了两岸一公里的崖壁。 苦得后世的书生们, 在故纸堆里垦耕荒原。 2.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1、龙门石窟 作者:江苏哑石 现代 两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龛。 佛的智慧在于,给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离。 跪拜和祈祷依然拥挤,佛的悲苦在于,用于点化的手指消失于,光阴的黑洞,另有一些石质的头颅和胳臂下落不明。 肢体完整的佛,也有解不开的困局,正以缄默守住时间的秘密。众神残缺的部分,并不为人关注。 人的虔诚在于,坚信从佛的慈悲中,领回的自己都是崭新如初的。 2、龙门石窟 作者:蜀乾尔 现代 龙门石窟,你也凿一窟,他也凿一窟,两山对峙,无奈伊水中流。 东山千疮百孔,西山爱莫能助。寒儒问,贫道说,到底谁升仙成佛。 连跳过龙门的鲤鱼,都一哭二哭三哭,一步三回头,是谁还在寄魂于物,梦想千秋不朽。 3、龙门石窟 作者:赵仙泉 现代 战争的风云在这里消隐,佛的安详点化出山水的清静,帝王们在争夺天下的紧张中,灵魂却从龙庭飘到龙门,寻找通向来世的途径。 五百年的坚韧,历代王朝的接力,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传奇。世代恩怨都在佛的微笑中化解,滚滚红尘依然生生不息。 当如潮的游人涌向石窟,探询一尊尊石像的秘密,有谁想起那些能工巧匠,或许当年只是在雕刻一种愿望,为辛苦的百姓祈祷幸福吉祥! 4、洛阳龙门石窟 作者:习吉 现代 弹尽身上千里流沙,恭敬地站在龙门石雕佛像前,擦干满脸的汗水,悄悄地问苍茫大地,问千年青史,这是文明世界,人间虔诚祈祷福祉的圣地吗? 翻开岁月的烟雨风云,浩瀚的典籍托出唐皇则天神影,绚丽丝绸彩带精雕美玉如意,昭示神灵佛窟的文化荟萃。 轻轻的脚步把洛阳踏响,聚集的文人骚客惊讶地解读,千年壮举,千年辉煌,太阳瞬间把石佛照的很亮,阳光也来欢乐的阅读佛的诗章。 神圣的殿堂,典雅端庄慈眉善目的佛,雄踞中原神奇的土壤,佛光普照古国东方。 外国游客蜂拥参禅敬仰,千山欢呼,万水歌唱,泱泱华夏,幸福吉祥。 扩展资料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 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 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 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门石窟。 3.描写龙门石窟的段落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 地处河南洛阳南边约十三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香山和龙门山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因与皇宫的宫门正对,人们习惯称为龙门。 唐代诗人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在这座高而巨大的龙门山上。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西山上山后的第一个洞穴,叫古阳洞,。古阳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而成,从公元四百九十三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一十五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古阳洞大小佛龛共有十万多尊矗立在里面,占全部佛像的百分之六十。 外形、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古阳洞还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那些达官贵人还留有一些精品书法艺术,共有二十品,古阳洞占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字迹气势大方,端正有力。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其名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 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 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莲花洞,于北魏孝昌年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莲花而得名。正壁为释迦摩尼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 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 奉先寺的左侧,是石阳洞,里面仙气扑鼻,佛像雕刻得十分精致。比古阳洞还出名是宾阳洞。 它从魏朝末修建到了唐朝初,分为宾阳中洞,南洞,北洞。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 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 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 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 宾阳中洞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内有巨大佛像十一尊。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有的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有的神态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佛洞。 离开宾阳洞,我们还要去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 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 是一座武周禅宗窟。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最精美的罗汉群像在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 4.关于茶韵的诗词句《尝茶》 [唐] 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茶》 [宋] 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茶烟》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 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 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 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 翩然趋避独先知。 5.关于称颂弥勒佛的诗词/view/1638418.htm(这里面很齐全) 另外附加几个: 一: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二: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三: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四: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五: 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 只因可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六: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七: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八: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九: 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 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十: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 十一: 投起针来,果能罗什译经寸金易化; 吃了饭去,不学弥勒大肚滴水难消。 十二: 佛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腹欢喜; 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十三: 看一般人时往时来,我笑有因真可笑; 这两个字曰名曰利,你忙无甚为谁忙? 十四: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杀人不肯回头。 十五: 一生补处寄诸天,普现菩萨身,当年鹿野苑中,曾助迦文传密意; 三界轮回仍故我,誓修唯识定,他日龙华会上,愿随无著觐慈颜。 十六: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定之含笑,动之含笑,开颜含笑,相见有缘。 十七: 手上只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 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 十八: 盈颜常喜,喜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张口大笑,笑世人不知省悟、不肯回头。 十九: 大肚纵能容,也不容瘴气乌烟、贪脏枉法; 慈颜常带笑,最可笑虚情假意、欺世盗名。 二十: 如来拈花笑,弥勒开口笑,问礼拜禅林,有几个能深知笑意? 菩萨低眉时,金刚怒目时,要虔修慧业,愿众生莫错过时机! 二十一: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 二十二: 一肚子不合时宜,问尊者如何消纳? 满面孔无非和气,请众生各去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