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踏莎行晏殊

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从诗句入手,而且要从重点意象及有关情感的词汇入手.如红稀、绿遍等词说明春天将尽.春风不解,愁梦酒醒,说明作者内心有忧愁.两者联系起来可看出作者因春去而忧愁,因春风不解心中意而忧愁.(2)题目要求分析诗词景物描写的特点,也就是要学生分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描写顺序来描写景物.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不解二字是人才有的感情,而春风和杨花在作者笔下具有人的情感.一个扑字使画面有了动感,再者还可从近景与远景的交错描写角度分析.答案:(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3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2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②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③以动衬静的写法. “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至少答出两种手法,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2.关于《踏莎行》晏殊

晏殊《踏莎行》四首赏析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

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

“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

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

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

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

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

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

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3.关于《踏莎行》晏殊

晏殊《踏莎行》四首赏析踏莎行 ·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

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

“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

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

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

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

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

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

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踏莎行 ·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4.晏殊《踏莎行》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

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

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这种“闲雅有情思”的词风,表现男女相思往往若隐若现,曲折往复,清隽婉约,不一语道破。既不追求镂金错采的雕饰,也少秾艳的脂粉气。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

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 起句写郊景红稀绿遍,已是春事阑珊光景。

“春风”句,似怨似嘲,将物做人看,最空灵有味。“翠叶”三句,写院落之寂寞。

“炉香”句,写物态细极静极。“一场”两句,写到酒醒以后景象,浑如梦寐,妙不着实字,而闲愁可思。

《踏莎行》这首小令,乍读所写乃平常之物,所状亦平常之景,实在无甚别致;而所寄之情,所寓之意也似杨柳老枝,不禁把玩。然而,审读之,细味之。

其音韵之和谐,语言之婉丽,个中之情思,倒也极合李后主“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之意境。 通揣全词,即知上片乃郊行所见。

起首三句并呈三处景观——“小径”、“芳郊”、“树色”,看似意象不连,却也颇具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之风韵:再配之以“红稀”、“绿遍”、“阴阴见”,一幅极具情致的芳郊暮春图便活脱脱地端现于读者的眼前。继之,作者寄情于物,将物人格化:“春风啊,你竟不明白应该管住杨花?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春风岂能管住杨花?杨花扑面又有何罪?其实,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在唐诗宋词里实是屡见不鲜!杜甫眼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顿生黍离之悲,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喟叹;苏轼于中秋之夜欢饮遣怀,望月而添“悲欢离合”之感,遂作“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真情诘问。

5.踏莎行 晏殊 答案

【作者】:晏殊——《踏莎行》

【内容】: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

阴阴见:暗暗显露。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赏析】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请保留此标记。) 这种“闲雅有情思”的词风,表现男女相思往往若隐若现,曲折往复,清隽婉约,不一语道破。既不追求镂金错采的雕饰,也少秾艳的脂粉气。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

起句写郊景红稀绿遍,已是春事阑珊光景。“春风”句,似怨似嘲,将物做人看,最空灵有味。“翠叶”三句,写院落之寂寞。“炉香”句,写物态细极静极。“一场”两句,写到酒醒以后景象,浑如梦寐,妙不着实字,而闲愁可思。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晏殊——《踏莎行》》相关的文章。

6.关于《踏莎行》晏殊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作

晏殊《踏莎行》四首赏析踏莎行 ·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

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

“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

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

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

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

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

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

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踏莎行 ·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7.晏殊踏莎行的资料

晏殊《踏莎行》四首赏析踏莎行 ·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

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

“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

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

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

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

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

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

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踏莎行 ·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8.晏殊《踏莎行》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

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

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这种“闲雅有情思”的词风,表现男女相思往往若隐若现,曲折往复,清隽婉约,不一语道破。既不追求镂金错采的雕饰,也少秾艳的脂粉气。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

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 起句写郊景红稀绿遍,已是春事阑珊光景。

“春风”句,似怨似嘲,将物做人看,最空灵有味。“翠叶”三句,写院落之寂寞。

“炉香”句,写物态细极静极。“一场”两句,写到酒醒以后景象,浑如梦寐,妙不着实字,而闲愁可思。

《踏莎行》这首小令,乍读所写乃平常之物,所状亦平常之景,实在无甚别致;而所寄之情,所寓之意也似杨柳老枝,不禁把玩。然而,审读之,细味之。

其音韵之和谐,语言之婉丽,个中之情思,倒也极合李后主“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之意境。 通揣全词,即知上片乃郊行所见。

起首三句并呈三处景观——“小径”、“芳郊”、“树色”,看似意象不连,却也颇具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之风韵:再配之以“红稀”、“绿遍”、“阴阴见”,一幅极具情致的芳郊暮春图便活脱脱地端现于读者的眼前。继之,作者寄情于物,将物人格化:“春风啊,你竟不明白应该管住杨花?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春风岂能管住杨花?杨花扑面又有何罪?其实,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在唐诗宋词里实是屡见不鲜!杜甫眼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顿生黍离之悲,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喟叹;苏轼于中秋之夜欢饮遣怀,望月而添“悲欢离合”之感,遂作“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真情诘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