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绣花鞋的宋词

1.关于“绣花鞋”的诗句有哪些

1、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本事诗》 苏曼殊 释义:脚穿草鞋,拿着碗没有人认识,不知道是第一次樱花盛开了。 2、仗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 苏轼 释义: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 3、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李煜 释义:我光着袜子一步步迈上香阶,手里还轻轻地提着那双金缕鞋。

4、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纳兰性德 释义: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5、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姜夔 释义: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6、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庆清朝慢·踏青》王观 释义:还是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 7、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登雨花台》 魏禧 释义: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8、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 纳兰性德 释义:想他的时候,你独自站在瑶阶上。柔肠已寸寸,粉泪已盈盈。

9、君不见领军家有鞋一屋,相国藏椒八百斛。——《食虀》 陈与义 释义:你看不见领军的家里有一屋子的鞋。

10、领军一屋鞋,千载笑绝缨。——《题简斋》 陈与义 释义:领军的家里有一屋子的鞋。

2.写花的宋词5首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浪淘沙令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描写花的宋词

鹤冲天

【宋】欧阳修

梅谢粉

柳拖金

香满旧园林

养花天气半晴阴

花好却愁深

花无数

愁无数

花好却愁春去

戴花持酒祝东风

千万莫匆匆

临江仙·梅

【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4.求宋词婉约我要找一些文风婉约的宋词,著者不限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天生慧质,才思敏捷,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她性格活泼,多情善感,热爱生活,尤钟爱大自然的山水花卉,创作了不少发现自然美、体悟自然万物生命真谛的名篇佳句。下面采撷数句,让我们一起品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三句出自李清照的小令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起句“尝记”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说明此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据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陈祖美先生考证,这是清照结婚前后居汴京时,追忆她在故乡(今山东章丘县明水)的往事而写成的。

词中的“溪亭”,在作者故乡附近、历城北二里的莲子湖上。“不知归路”,意为“不知归去”。

“藕花”,荷花。“争渡”,夺路急归。

有人解为“竞渡”、“怎渡”,均未切原意。 全篇说:我曾经记得游览莲子湖,在溪亭观景饮酒,沉醉于游兴之中,直到日暮黄昏,仍乐而忘返。

当傍晚兴尽驾船回归时,却误入荷花深密之处。我们猛划木桨,奋力抢渡,惊醒了眠宿在沙滩上的群群鸥鹭。

李清照这首词仅有三十二个字,篇幅短小,所写也不过是一次郊游,但却同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起,被称誉为清照早期词中两颗耀眼的明珠,并且是宋代小令词的千古绝唱。 原因在于作者采用她最擅长的白描手段,以自然优美的语言,真切生动地描述她在少女时代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把溪亭醉饮、游兴沉酣、乐而忘返,到兴尽回舟、误入花丛、划桨抢渡、惊起鸥鹭的情景,曲折跌宕地表现出来,其中“误入”、“争渡”、“惊起”三个场面,尤富于戏剧性。

通篇既有散文行云流水之致,又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和飞跃。节奏灵活多变,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最感染人心的是,在字里行间跳跃着年轻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一颗诗心。 “惊起一滩鸥鹭”是全篇的警句,因为作者只用六个字就画出一幅动感强烈、色彩缤纷的画面。

“惊起”二字,活现沙滩上的鸥鹭被抢渡的击桨声和少女们的笑喊声惊骇,扑楞楞拍翅飞起的美妙景象,也反衬出莲子湖上野景的幽静迷人。在艳红荷花、碧绿莲叶、黄褐的沙滩以及夕照金霞的衬托中,这些惊飞的鸥鹭的白色翅膀更加鲜明耀眼!作为前景的人和船,占据画面中心和上方的鸥鹭,以及沙滩、湖面和天空,构成了有层次的立体的画幅。

大自然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美妙景象,往往是人们在不经意中突然发现的。那也就是说,美多在一瞬间,而李清照最善于捕捉这一瞬间。

一滩鸥鹭突然惊起,满天乱飞,这瞬间的美妙景象被她敏感地发现并捕捉住了,她把这美妙的一瞬贮存在她的诗心中,在回忆追记这次旅游时,这美妙的景象立即浮现于她的眼前,她再用精准的白描手法传达出来。 于是这“一瞬间”便有了艺术的生命,成为永恒。

如果这一瞬间只是表现客观大自然的美而不同时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那也不可能感动人心。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不仅速写出瞬间的美妙景色,而且表露了她又惊又喜的感情和天真活泼的个性。

我们品读这三句词,仿佛看见她在鸥鹭惊起的一霎间,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中木桨,目不暇给地喜看这突然呈现的景象,仿佛听到她高声欢呼,甚至能想象她拍手赞叹的情态动作。 正是因为这句诗洋溢着女词人突然发现自然美景时惊喜、激动、赞赏、沉醉的感情,才能使读者深受感染,并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

早在李清照写这首《如梦令》之前,五代词人李?就写了一首《渔歌子》,此词直咏调名本意,在描写渔父划舟捕鱼的劳动生活情景中展现江南水乡春天景色。 清代李调元甚至认为李?此词“不减(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也”(《雨村词话》卷一)。

李?《渔歌子》的结拍是:“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结句同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景象、句式、字数几乎相同。

为什么李清照的《如梦令》及其结拍句千古传诵,而李?的《渔歌子》及其煞尾句却罕有人赏识?我们分析个中原因,除了清照词叙事写景生动逼真,流畅自然,曲折多变,情趣洋溢之外,还因为在结拍句之前,李清照依照《如梦令》词调的叠句格律,写了“争渡,争渡”这两个不完整的短句,口气宛然,声情并急,我们读着“争渡,争渡”,好像听到清照和女伴们急促划桨奋力向前的呼喊声和木桨击水的声音,好像看见她焦灼、急切的神情意态。 这“争渡,争渡”的重叠句,直接导引了鸥鹭惊飞,使这三句一气呵成,把瞬时的动作、声响、神情、景色紧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首乐曲的高潮乐段。

而李?的“惊起一行沙鹭”由于缺少“争渡”的叠句,就显得节奏平淡,表现不出瞬间突发的情景之美。再说,“一行沙鹭”与“一滩鸥鹭”相比,水鸟种类、数量既少,也未能表现出水鸟从眠宿沙滩上到突然受惊飞起的动态,“一行”的意象也单调、纤细,并明显带着袭用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缺陷,自然就远逊于李清照词的结尾了。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这两句出自李清照的《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