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首关于战争的古诗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够不够? 2.举例说明圣经诗歌的并行体风格《圣经-旧约》中有大量的诗歌体裁,这种诗歌体是希伯来文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你所问的诗歌并行体的风格有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化信息”。举例如下 旧约《以赛亚书》52章7节: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对锡安说:“你的 神作王了!”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 第52章的内容是诗歌体裁。第7节是一个明显的并行句,此手法又称“对句法”,解释如下 那报佳音、 传平安、 报好信、 传救恩的, 对锡安说:“你的 神作王了!” 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 这样分析排列你就看的更清楚,表示说“佳音”,就是福音啦,我们基督徒常说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是包括了三点的特性,“佳音带来平安、好信和救恩”。如此,不是说这里有一个人在报告四个消息,他报告的只有一个消息“你的神作王了”,这个是消息的内容,而这个消息的内容是好的,好在哪里?三点:平安、好信、救恩。 此节的意思是说,被掳的以色列人他们有一个大有权柄、能力、荣耀的王登基了。所以那些流亡在外、没有盼望、没有国家的人有了希望(好消息)。这个消息使他们有了不再被凄厉的平安、好信息和拯救。这个传达兵带来好消息,所以诗人说“他的脚登山何等佳美”(登山:因为耶路撒冷是在山地,所以报告信息来的是登山,呵呵) 再举例说明这个经文: 在公元前490年,波斯大举进攻希腊,希腊雅典人民奋勇抵抗,以少胜多,希腊将军派传达兵急速地将这个胜战的好消息,传回雅典,遂传达兵一口气跑回雅典大声呼喊“欢呼吧,雅典的人民!我们胜利了”,后就倒地猝死。这个消息使的为前线担忧的雅典人得着了平安,他们不再担心受怕;这个消息使他们得了盼望和拯救,这意味着“他们胜利了,不会被波斯奴役”。 所以,总结一下,平安、好信、救恩,这三个词是作为希伯来文诗歌中的对句法,也就是你所说的并行体,来强化什么叫“佳音”。另外诗篇第一篇也有用这个用法,你自己做一个练习,看看。愿上帝祝福你。 3.描写艰难求学经历的诗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出自《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明代)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扩展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 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赏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东阳马生序 4.关于战争的古诗5首1、《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赏析: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3、《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4、《从军行》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5、《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赏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