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万首古诗大全1.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5.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9.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0.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5.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7..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19.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五字古诗10000首=_=。 “五字”的?你是说五言的吧?1W首?你觉着谁会来答你的题?把乾隆的诗都算上都不一定凑得出1W首。还要求五言的。还要有作者。 你以为作诗是什么?包饺子还是磕毛豆?古诗流传下来的无一不是精品。你以为百货店大减价呢?就算你去百货店大减价恐怕也一次买不到1W条平角裤吧?刨开这些学术性问题不说,五言诗一万首,哪怕算它每首4句一首就是20字,一万首就是20万字!百度知道每次回答都只能输入1W字!有一万首古诗都能出诗集了!喇叭骂唢呐,蛤蟆来劝架,牛皮鼓儿响,点炮响声大。 大蒜炒韭菜,猪肚配腰花,若是不识数,莫要乐哈哈。——作者:indeedair这首算我送你的。 还真是什么人都有。 3.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能背诵十万首唐诗是胡扯关于大师的祛魅与新说 近年来,关于陈寅恪的轶闻,渐渐已由传说演变为了神话。从多少有些根据精通十几门语言,到完全胡扯的能背诵十万首唐诗,与所有新近册封的国学大师一样,陈寅恪的声名、生平和学术,无一不被现代传播的种种手段所消费和重新书写。而陈怀宇则以学者的亲身经历和认知,在学术训练和西学背景的向度上,对近二十年来陈寅恪身上的种种神化进行祛魅。 最为典型的祛魅,就是对精通十几门语言这一传闻的考察。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有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而陈寅恪运用在学术研究中的,多聚焦于读这一个层面,通过阅读各种文字的文献来立论举证,而于其余的听、说、写方面,则没有明确证据。虽然陈所学习过的许多文字都是不必学会听、说、写的死语言,但就传说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而言,除了英语、德语和日语外,陈对别的语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证。而且当时许多西方人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古典语言(主要是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到大学入学时也难自称精通,遑论在美只有短短数年学习经历的陈寅恪了。论述至此,陈著并未止步不前,相反进一步借寅恪亲友的论述,点出陈的语言能力止在中国学界的独步地位,也反向衬托出当时国际学者对西域语言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极富创见的是,作者并未满足于仅仅对一些江湖八卦进行祛魅,而是最后点出陈寅恪早年关于西域和边疆问题的研究中,只是利用多种域外语言进行旁证、比对,其问题的核心,仍然有着面向中国本土、汉文化圈的学术关怀。陈对历史语言学和死文字的运用,并非专注于通晓语言本身,更非是将学习外族文字作为奇巧淫技式的学问展示,他更多的还是借用语言为辅助工具,其学问的核心关照,还是海内文明、中土史地。从某种意义上,陈与殊族之文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预示了陈四十岁之后的治学转型。 正是借此,陈著阐发了陈寅恪的佛学和史学研究背后存在的某种民族主义心态。不同于欧洲东方主义语境下,东方学研究的那种他者心态,也不同于从佛法、教义等学理内部对宗教进行阐释分析的弘法学者,陈寅恪更为注重在中外关系中的文化本位、中国的民族性、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等等。这些学术兴趣转向,一方面反映了陈寅恪后来学术转型背后,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关切;另一方面,也很难说没有与观点犀利的日本汉学家,如白鸟库吉等,一争高下的文化焦虑、民族动机。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从早年以中亚、西域文献为佐证,来看待中外交流等课题,最终转向在中国内部来研究中国。也正是因此,陈寅恪经过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却因其民族心态,并未沾染过多东方主义的偏见,相反取西学方法先进之所长,补民族主义的某些偏狭之所短,炼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治学本领。 民国时代的西学东渐 其中陈寅恪对赫尔德了解之同情的巧妙借用,几乎贯穿在前者一生的主要研究之中。陈对历史芜杂斑驳一面的追寻,对将历史条分缕析、规划分明的学者式总结的质疑,对历史人物心态和当时情景的倾力还原和神游冥思,还有对自身民族地位认同的某种矛盾和焦虑,无一不暗含了先哲的智慧和身影。而对于朱光潜、周作人等其他民国学人来说,赫尔德在美学、民俗学,乃至于学科建设上,对中国都产生了不为人知却不可小觑的影响。 不同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单纯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学习,也不同于清末民初之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之风,赫尔德、白璧德等学者哲人对中国的影响,更多是从思想、关怀、方法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展开了一场精神上的西学东渐,其潜移默化的功用,至今仍在慢慢发酵,泽被后人。 4.宋代诗人这个人是陆游,有关的详解如下: 一、简介陆游: 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二、陆游留下的诗歌有9300多首,可谓是高产的诗人,详解如下: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5.诗词大会刷屏,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对比一下那些同样伟大的武功秘籍吧,从凌波微步到六脉神剑,从九阴真经到北冥神功,都无一例外湮灭了。降龙十八掌到元末就只剩十五掌,最后统统失传。它们的拥有者都是强横的武士,却没能保住这些经典。 相比之下,守护着我们的唐诗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他们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五万首唐诗穿越兵燹水火,度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了今天。 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 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 6.长安札记的原文1 坐在一块塬面上,半个我正在疼痛。 这是长安一块破碎的塬面,半坡人用过的骨针,还在那里闪着亮光呢。我疼痛我丢失的另一个半坡。 那里有我住过的半间瓦房,还有我看惯的半个月亮。我的亲人的气息,也是一半在麦田上空飘荡着,一半在夜里滋润泥土。 长安呵!因此我说:半个我正在疼痛。 2没有谁暗示我:做一位诗人,在长安会有多么不幸。 不闻唐诗和乐舞的长安呵,不知道我因诗落下的伤感,它有多深?它有多深?它把我的前生后世,打磨成几个苍凉的汉字,再让我诉说。 3在一万首唐诗之中,押着汉字的韵脚作痛饮状的长安,今夜,不再集体邀月,不再集体开怀。 不再把散失到白露里的秋兴,由我一个人苍凉地接续下去。就像我不能闲散于关中道上,却开口吟着精神深处的诗篇。 长安是一万首唐诗的直接失语者。我是一万首唐诗,在今夜的失语者。 因为有人,喊我诗人。 4唐诗的遍体滋润和风雅,全部来自长安的八条水。 像在关中的深处呼吸着,八百里麦香的八只肺页。而一群雅集长安的诗人,喉咙里一直有水声流动。 长安流淌到现在的声音,就是一群人吟诗的声音。 5从一位外乡人的手里,亲切地接过一把水芹菜。 手握在叶子上的感觉,说不出来;目光落在根上的感觉,也说不出来。我知道,时间在我们中间,不能把乡下那些朴素的日子,很新鲜地保存到现在。 更可怕的是,我不会从这把水芹菜上,感觉泥土了。 6一个人漂泊在长安,不知道按季节,给父母的遗像,换一件衣衫。 雪都落上大雁塔了。他们的身上,还是那年夏天的衣着。 望着他们不再知觉热冷,心疼了,只会写些文字。如果还在村上,就到坟前,按季节看看。 长安离故乡的远,我怀疑,一张纸钱能认出路。 7一块泥土,还原唐朝一个美人的胚子。 三种色彩,复活唐朝一个美人的容颜。如果让我,回到唐朝:就只带一件陶器。 8 唐三彩,我们跟着你,至今还英武高大,像那些骏马。泥土,还要唐朝的泥土。 颜色,还要唐朝的颜色。水与火,烧制我们成千年后的唐三彩,还选择骏马。 9在秦岭深处,我直接寻问一群父母一样的山民:去过西安吗?他们集体摇摇头。但没有一个人在脸上,显出我想象中的悲哀。 我错了。西安对他们真的无所谓。 只要一生不脱离季节就好。 10 秦岭很大。 但一个山民的一生,只在一小块泥土上面消耗五谷,和一些月光。我很崇尚,他们居家,从来不置多余的东西。 他们屋后的几株茶树,让我看见最简朴的生活中,也有感动人的地方。 11 山峰是天神的家。 山谷是地神的家。祖先,景仰大山,把终南这样安排过了。 走在峰谷之间,我没有发现一点隐秘的东西。却看见那些贫穷的山民,活得像神仙。 12 失去丝绸的长安,要把一片从西天飘来的云彩,披在我诵读唐诗的女儿身上。我要引导她,越过物质的富裕,跟上唐诗中最柔和的节奏感。 那是另一种丝绸呵。它在我们的血液里,化成一些高贵的气质。 我在女儿身上,听见唐的声音。 13 如果需要,我会把大雁塔上那一卷经文,背诵给不通佛语的大雁。 但我要换取,那一根在唐朝,就在经文上拂过尘埃的羽毛。被挤在红尘里,我的心思,再也无法沿着一只大雁的翅膀,飞临塔顶。 14 梦回大唐。要我说,不如梦回半坡。 像一块陶胎,回到最早的泥土。像一件饰物,回到最早的打磨。 像一尾鱼纹,回到最早的河流。像一个婴儿,回到最早的母亲。 梦回半坡。我们就,真的回到家了。 15 拣一根大雁的羽毛,像把自己漂泊唐诗的身子,从词根上拣起。像从洇出一片血渍的泥土里,拣起被时间朗诵得冰凉的经书。 大雁塔上,沿一圈秘示风雨的水纹:我解开头顶的云朵。 16 酒一样深浅的夜里。 把秦岭放在座下,骑一匹大风里带着箭伤的马。能这样行吟长安的人,我直呼你诗人。 一川马蹄,扬起一川石头一样的秦腔。而一部用唐诗测绘出大地肌理的地图,告诉我平原上秋殇铺天盖地。 17 拍打长安,要靠一件又一件古物,比如半坡的一只陶罐。而要从灵魂上拍打中国,就要靠一卷又一卷厚重的古书。 风追司马。坐在黄河愤怒的岸边,我找到一个人的绝唱。 18 被兴奋的夜色卷起,被落红的水波点亮。曲江流殇,这被黄土从头到脚埋没了的场景,又凭借大雁的一双翅膀,重返尘埃落定的长安。 让结痂的笔墨雅集。让结痂的心灵雅集。 19 一片沉默的墙体,雕塑在一片同样沉默的土地上,像一群沉默者心灵的集体造像。而一片灰色,更像涂抹在一群人衣褶上的油彩,开始映出面部的阴郁。 如果被一束光罩住,请不要放慢一个舞蹈者的脚步,并且跟上那一群古典的人。 20 长安最浪漫的诗人,是一座名字很清净的塔。 喊一声秦岭的云。喊一声渭河的水。 喊一声大雁的翅。一只孤独着浮出月光的鱼,却让夜色清净下来。 21 低头的瞬间,长安土黄色的裂纹里,又有几只陶罐,向我打着几千年前的手势。我不想有更新的考古一样的发现。 只盼被黄土密封过的一些空隙里,还有一些谷粒,带着半坡人身上的气息。 22 飞过城墙的鸽子,被阳光打在铅灰色的砖体上。 像一幅剪纸。像长安破碎的时间,终于得到一种针脚细密地缝补。 而繁忙的天空里,是鸽子一身洁白的羽毛,为我们带来风景和思想。 23 飘过长安的大街小巷。 7.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文 | 六神磊磊一距离今天大约四百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权势熏天的时候。 在浙江海盐县,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一件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shu ji ,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的集子,很难吗,用得着这么发狠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那么多搜索引擎。 你要查找一首诗,就要翻无数的书,说不定还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也不一定能抄到。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集,会怎么样?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先问一个好像不太严谨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 那么它的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之一。 要是拿武侠小说打比方,张先生的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的级别了。然而,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代人在编一本乐府诗集时,收录了张若虚的这首诗,让它得以流传下来。不然,我们压根不会知道这首诗。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湮灭失传?李白画像二王之涣、张若虚同学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后……失传了。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同时期的另一个大腕儿王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开元年间他写了成百上千首诗,最后十成里留不到一成。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 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他的诗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抄本残卷,攒成集子,让我们感受王勃的风采。这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仍然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曾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 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糟糕,大家才记不住吗?不是的。 即便是名动一时、口口相传的诗文,也照样会亡佚。比如唐代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比汉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水平都高。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又比如晚唐诗人韦庄,不少读者都知道他那首浪漫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但韦庄还有一首非常珍贵的长篇叙事诗,叫作《秦妇吟》,详细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前后的历史画面,其中有一句,是写农民军进入长安后的景象的,尤其有名,叫“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是《秦妇吟》的全文却不幸亡佚了,宋、元、明、清四代人都没能读到它。 万幸的是,后来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一首长诗的抄本,仔细一辨认,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秦妇吟》,我们这才有机会见到它的真面目。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 何况,过去不少学者编诗集有不少偏见。有的人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的诗选得很少。 有的人只爱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犷豪迈的一首都不选。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作《唐诗纪》。 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不满意了:“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