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 关于填词的问题.请慢慢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清楚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 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 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 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 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 ‘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 2.关于写诗填词写格律诗的点滴体会及建议 由于职业的影响和个人的爱好,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占一定的比例,如何教好它,让学生在学习时掌握哪些艺术特点方面的知识,怎样阅读,怎样创作,我在写诗过程中,摸索了一些蹊径,现在我来谈以下几点体会。不求其全,而求简明易懂。 首先,它讲平仄。格律诗(即近体诗或称今体诗)有格律的限制,尤以律绝更为严格,但它毕竟有规律可循。 古代汉语中,文字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的平声,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一般说来,现在汉语中的第一声为上平声,又叫做阴平声。 第二声为下平声,也叫阳平。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说,平、上、去、入四声之中,平声就是平声,非平声的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这就是“平仄”。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之中,又各自分为若干个韵部。 所以要掌握声律,先要读准字音,辨清平仄。一般平声字(阴、阳平)声音清朗;仄声字(上、去、入声)一般重浊,无尾音。 读准了、读多了,辨平仄便不费工夫了。不熟悉的字要查一下韵书。 掌握诗的句式,格律诗有五言、七言,必须按照一定的句数、字数,不能有所增减或变动。如七言律诗,是八句五十六字;五言律诗,是八句四十字,而每两句为 一联 ,共有四联 ,即首联(第一联) ,颔联(第二联) ,颈联(第三联)和尾联(第四联)。 律诗一定要押平声韵。绝句是格律诗中最为短小、最为简便,也是最为常用的形式。 最为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言”在这里是“字”的意思。 绝句,每首二联,每联二句,全首就是四句。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字,限押平韵 。 七言绝句,每首也是四句,每句七字,格律也和五言相似 。吟咏一段时间,掌握一定规律后,写作旧体诗并不难。 其次是用韵的严格性,所谓用韵,就是格律诗的句末用同韵的字。诗韵不能平仄字通押。 一首诗中,凡是押韵的字,必须出于同一个韵部。否则,用不是同一韵部的字押韵,就叫“出韵”,由于诗中押韵的字,都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因此,就有所谓“韵脚”的说法。 格律诗用韵的一般规则是:(1)押平声韵,韵到底。不过也有极少数诗是押仄声韵的,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 (2)押韵的韵字有固定的位置,就是在双数句末尾必须押韵,而不押韵的单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仄声。(3)韵字不能重复,更不能在中间换韵。 在古题诗中,除律诗外,还有古诗,古风,写古风用韵就宽了,一般是邻韵可以通押。我们现在写格律诗,可用拼音,这就是今韵。 所谓今韵,就是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来押韵。这就比平水韵宽多了。 当然,喜欢用平水韵也可以。在用今韵时,就不必考虑入声字了。 以上格律不是死板的,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句简单的话是: “一 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 就是说 ,在律句中 ,第一三五字可以 灵活 ,可平可仄 ,而二四六不可随意改变 。但有一个禁忌 ,就是 不可在句尾处出现三平, 三仄 。 即连续的三个平声 ,或三个仄声 ,还有就是相对和相粘 的关系 。第1,2句 ,第3,4句 ,第5,6句 ,第7,8句之间必须相对 ,而第2,3句 ,第4,5句 ,第6,7句是相粘的。 此外 ,还必须避免犯孤平, 所谓孤平,是专指以平声字结尾的句子而言的,在以仄声字结尾的句子里,即使仅有一个字为平声,也不算犯孤平。犯了孤平 ,还可补救 ,此项以后再谈 。 再次是对仗,对仗也叫对偶,指在诗的词语运用中,有些句子之间,一般是中间四句要求对偶,即是两付对联。它不仅要求用的词类对称,更要求词义也要对称。 对偶的恰当运用,可使诗的词藻更加富丽华美和工整。律诗中,序数逢单的诗句,如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等等,叫做“出句”。 出句下面紧挨着的那一句,就是该“出句”的“对句”。出句都是逢单数的句子,那么,对句当然都是逢双数的句子了。 每一出句,必有一对句。一出句和它的对句,合起来叫做“一联”。 因此,任何一首格律诗,它的句数,总是逢双的,决没有逢单的。就是说中间两联必须是对子。 首联也可以是对子,也可不是对子 。尾联一般 不对 ,但也有人写成对子 ,那就是作者的自由了。 至于积集词汇,全靠多读,已辨清声韵、明了句式,又堆聚了相应的词汇材料,便可以用材料按句式、声韵来构思成章了。 要写好律诗。 当然也是要有意境,讲求起乘转合,意境深远,文字顺畅。而且诗要有整体的意思,有铺垫,有转折,有最后的结句。 结句十分重要,结得不好,影响整个诗优劣。还要注意用典故要恰当,自然。 最后,谈到现今写诗问题,我认为,今人作诗,特别是作格律诗,在押韵方面,应严格遵守格律诗的押韵规则,如哪些句子末应押韵,哪些句子末应不押韵,这不能变,因为,古人创造的这种押韵规则,体现着诗歌音韵之美的规律,我们应该遵循。但可以不要局限于格律诗,可以写歌行体,句式可以四、八句,也可以六、十、十二句……韵脚可以放宽到用相连邻韵,另外,我还提议要按现代汉语的韵。 按现代汉语押韵所写的诗,用现代汉语来读,才能读出它按规。 3.写诗和填词的要领懂的来写诗词,其实是写情感,首先,情感要真实,这便决定了作品的格调。 一定要要健康,爱情,友情,亲情,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均可入题。 第二,要有想象力发散思维,积累材料,然后加以选择。 以情感为中心,有关者均可如文,比如闺愁可引寒夜、小楼、飞花、雨丝、孤灯。还有如何整理就看平时的积累了,按一定线索,时间线索、思维线索、空间线索均可,不一而论。 第三、熟悉格律。格律其实是音乐感。 不同的词牌、韵律、平仄有不同的乐感,或高昂,或隐抑,其声线与人脑情绪电波是吻合的,因此可表达不同的情思,他们都是前代文人长时间积累的经验,原则上应遵从。学近代诗对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的格律要有一定的学习了解。 学送词起码要熟知之中有代表性的词牌的特性。 好了就说这么多了。 4.按要求填词句(1)写形容人间真情的词语和诗句。 四字词语:雪中送炭 (情真意切) (生死相依)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形影不离 )(助人为乐) 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2)表示时间极短的词:瞬间 (刹那)(眨眼间)(霎时)(即刻 )(弹指)(须臾)。 (3)表示时间久远的词:永恒 (长久)(悠久)(久远)(永久)(恒久)(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