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词一定要填宋词吗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谓了.首先说说词的创作,为什么不叫“作词”,而叫“填词”.这里的“词”,是专指“长短句”而名的,也就是传说中“诗词”的词,宋代之前也叫做“曲子词”.曲子词是在唐代产生,并发展于五代时期,而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因其极盛于两宋,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宋词”,以之与“唐诗”并列.事实上,词这种形式的存在的时间从唐朝开始,延绵至元初,明清两代,词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又得以复兴.只因在宋代十分流行,且文学史上,宋代的词成就最高,这才被称为宋词.所以狭义上,宋词专指宋代的词,不能概括曲子词发展时间的全部.诗、词的产生之初,都是可以歌唱的.不过就音乐形式而言,诗往往是一诗一曲,也就是说,诗的曲调大多来源于原创,即先有诗后有曲;而词往往是一曲多词,曲调相对固定,即按照固定的曲调节拍,来配上不同的歌词.在文体形式上,诗的句子十分整齐(近体诗,每句字数相同),而且句子数量要求为偶数(两句为一联).而词句则有长有短,故称为“长短句”.但由于词最初的创作是在特定的音乐曲调下完成,由于曲调旋律以及节拍对歌词音节的限制,对于词句中用字的音调、音韵是极其严格的.比如曲调上扬时,如果采用平声字句,则歌唱起来就很协调,反之则拗口不协;又比如,曲调下抑且节拍短促时,若使用去声字或入声字,则显得有力而合适,若改为平声字,则听起来不太舒服.因为这个原因,词的创作,必须严格地按照相应的曲调来处理词句的声韵.到了元代以后,由于曲子词的曲调大多失传,曲子词没有了“曲子”,也就只能称“词”了.明清两季“词”的“复兴”,多少程度是由于汉文化的复古思潮的影响.但词已经没有了曲子,可是格律不能不守,否则,就不是那个“曲子词”了,而要成为一种没有根据的新体裁.故根据唐宋曲子词的作品,把每一处用字的平仄音调固定了下来,像诗律一样,称为“词律”,这也是明清开始,会出现大量所谓“词律图谱”的原因——这在宋以前,是没必要的,因为按照曲调来写,唱着顺口,格律自然就对了.这样,词的创作,看上去就像种树一样,把合适的树苗种在合适的坑里——把每个和音调的字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像填字一般,故称为“填词”.现代人填词,即便根据宋词的格律来填曲子词,但填出来的是你自己的东西,不能叫做“宋词”.正如前面所讲的原因:宋词只是这种曲子词体裁的代表作,不能用来统称这种文学体裁.正如今人写的绝句、律诗一样,不能称其为“唐诗”.另外,根据现今已有的各种歌曲音乐来创作的新歌词,也称为“填词”.。 2.宋词如何填词1.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2.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3.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3.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3.宋词 关于填词的问题.请慢慢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清楚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 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 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 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 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 ‘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 4.宋词填词练习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吧1、双调南歌子-散步有寄(平声一东二冬) 日落云妨月,风来雾蔽松。倦花微动懒颜容,可笑行行役役、到春空? 仗气年时影,屠龙壁上弓。而今无语问穷通,却道轻尘入眼、竟匆匆。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2、桂殿秋两个(平声三江七阳) 人似水,一双双,东风吹暖朔风狂。年光只在肩头过,日月常余底下尝。 心仄仄,泪双双,长风皓月冷鸡窗。人随春去清宵永,一夜伤心浅银缸。 ------------------------------------------------------------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3、双调忆江南(平声四支五微) 春几许,最是问花知。骤雨连天才肆水,长晴熏柳乍分丝。摇坠半身痴。 此恨薄,片片寄新诗。不问主人何处去,常留梦畔翘春归,泪眼对花飞。 --------------------------------------------------------------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4、潇湘神两个(平声八齐) 芳草堤,芳草堤。绿池深浅藕沾泥。荷叶碧浮珠露急,游鱼沉到小桥西。 云角低,云角低,附云借月正堪梯。看遍世间烟火色,平生能只几黄鸡? ------------------------------------------------------------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5、渔父两个(平声六鱼七虞) 一叶江山草色疏,夜来新梦断因鱼,灯一豆,酒三壶,不佐功名佐绿鲈。 ---------------------------------------------------------------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格一】(首句仄起入韵) 平湖俯仰两天无,归鸟轻舟一队凫。三顿笛,两餐书,李郎愿做此中奴。 ---------------------------------------------------------------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二】(首句平起入韵) 6、捣练子两个(平声九佳十灰) 真是个,向花开,负锁担枷任利差。生有半腔冤枉苦,死时一样烂尸骸。 ----------------------------------------------------------------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定格】(单调) 红画鼓,绿喧街,人灯满市认春鞋。爱携手,听玉阶。 生远恨,恁心怀,离愁又到最高台。避无计,泪双来。 -----------------------------------------------------------------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变格】(双调) 5.古有唐诗宋词.如何填词呢“诗”之所以成为“诗”,“词”之所以成为“词”,因为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则,也就是所说的诗词“格律”。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乐府乃至后来出现的近体诗、词、曲等都属于“诗”的范畴,而广义的“诗”最基本的一条“格律”(或是说规则)就是要押韵,而近体诗、词、曲等格律方面的要求就更多了。 这些规则学习起来其实并不难,近体诗有半天就能学会了,词、曲更简单,照着《词牌》、《曲牌》去填就是了;但要想运用纯熟地进行创作,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经过学习-创作-再学习-修改、再创作-再学习-再修改、再创作。 几个循环,若干次的否定之否定之后,方能略入门径!这中间没有什么捷径好走。绝对没有!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近体诗、词,曲,之所以会给人以美感,除了表达的内容、文雅的词汇外,复杂的规则(即“格律”)也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因素!同时,作者也通过完成复杂规则的作品而显示出其文学水平。 正是由于近体诗、词、曲能够彰显作者的文学素养,故而很多年轻的朋友投入到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来,以期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美誉度,达到心理的满足。 6.填词与作曲分离宋词是怎样变成高雅文学的自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成为我们的常识后,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进化序列的不二认知,对各个时代文学风貌的直觉想象.我们通常倦怠于再去考虑,这个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只是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的后代人对前面诸个时代的一种认识而已.它多少是有些唯进化论倾向的,而且,它所展示的,是后代对前代的认识,这种认识还是极度精简了的.如果拿这样的认识去和历史打打交道,就能觉察出它的局限来了.比如宋词,我们今天将它视作宋人的代表文体,未必有错,但拿它作为主角来覆盖对有宋一代文学的整体形象,就经不住历史的锤炼了.单单从数量上来说,《全宋诗》所收的作者、作品就远远多于《全宋词》.数量当然不代表一切,但是从当时人的认识来说,诗文是大道,词是小道,是没有问题的.说填词,必然就是有曲调在先.本来词就是用来唱的,勾栏瓦肆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所以世传有人回答苏东坡问,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话后来被视作对柳、苏两人词风的形象说明,其实按照词在当时的主要功用,这话未必没有揶揄的意味:填词本是休闲之用,勾栏瓦肆中十七八女孩儿温声清唱才是主流,让几个关西大汉拿着铜铁作响,大声吼唱,那是军歌不算曲子.古代没有什么著作权的概念,所以各种曲调可以随手拿来就用.那些曲调的原作者,也就是最初的作曲者往往不被世人所知.有些今天被称作词牌的曲调,根本就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比如知名的《菩萨蛮》、《浣溪沙》,最早都是唐代的教坊曲.有些兼具作曲、作词能力的,则得以署名流传.比如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自度曲.什么叫自度曲?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位皇帝有自己作曲的能力,据载,苏轼嫌这个曲名不雅,取了李存勖原词中的如梦二字,改称《如梦令》,按着李存勖的词仿填了两阙.多年之后,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人所作的词,根本就不合词要被演唱的要求: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的意思就是说,这几位学问虽高,但是作的词根本就是改了断句方式的诗,根本就没法按照曲调唱出来.要是这个字的位置本来是个拖长了音的啊,你偏偏填上了一个没法拖长的呃,怕是憋死了最婉转动人的歌手,也没法唱出味道来.一首好曲子,填了不适合演唱的词,从词本来的角色来说,算不得完整了.不过后来越来越多的曲调失传,这些没法唱的词不协音律的弱点也就渐渐不再成为弱点.作为娱乐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的填词,终于在时间的偏袒之下,和作曲分离开来,成为纯纸面的高雅文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