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出处是1,该句出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自己作诗也会吟诵诗歌。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古人的智慧,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从而能够吟诵。 清朝乾隆进士、蘅塘退士孙洙的这句名言,流传二百余年,至今脍炙人口,常用来阐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或者指长时间被诗词熏陶,怎么也会受影响。 扩展资料 多读知义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都佐证了这个道理。有了丰富的积累,欲于表达之情自会油然而升。 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这是其合理性。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孙洙 2.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是什么意思下一点笨功夫,终生都会受益的!有成语:功不唐捐,爱意如水诗可传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现在开始,你每天都背诵1、2首唐诗,怎么也会受影响,才可能文思如涌,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深情千尺桃花潭,其义自见”,笔下生花。 否则,到把《唐诗百首》背熟了,有些场景会想图画一样,展现在你的脑海里。所谓“读书千篇。 年轻时候,这是台湾李敖、胡适都经常引用过的成语,意思是什么样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长时间被诗词熏陶。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后,人们常常化用这个名句。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翻译成英文(急网上有许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译文: 1、If you have recited thoroughly 300 Tang poems, even when you cannot write the poem, you will be able to chant some. 2、After reading up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you can at least intone poems even you can't write them. 3、When one learns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by heart, he is sure to be able to write poetry.。 4.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不知是不是问出处?出自: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孙洙,清代诗人,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无锡。 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 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后历任顺天府大成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孙洙喜好诗词,且能诗。 在任期间,他有感于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辨”,便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协助下,终于在乾隆二十九年编辑成《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 该书选入75位唐代诗人及2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3首。因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故刊印后广为流传,“几至家置一编”。 唐诗三百首序原文: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