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渔歌的古诗词

1.描写“渔歌”的诗句有哪些

1、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夜闻渔歌》

2、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闻西浦渔歌作》

3、少微山下万松青,铁笛携将过水亭。——《好溪渔歌》

4、幽思茫茫看江水,何处渔歌江上起。——《渔歌》

5、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1、《夜闻渔歌》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

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2、《闻西浦渔歌作》

年代: 宋 作者: 曾跃鳞

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

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

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

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

3、《好溪渔歌》

年代: 明 作者: 蒲庵禅师

少微山下万松青,铁笛携将过水亭。

吟得竹枝新有谱,秋风吹与老龙听。

4、《渔歌》

年代: 明 作者: 周楷

幽思茫茫看江水,何处渔歌江上起。

一叠凄清愁未终,几声断续肠相似。

南天归雁亦悲鸣,不到潇湘无此情。

5、《酬张少府》

作者:王维 朝代: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2.描写渔歌的诗句

《夜闻渔歌》年代: 宋 作者: 张镃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

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闻西浦渔歌作》年代: 宋 作者: 曾跃鳞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

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

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好溪渔歌》年代: 明 作者: 蒲庵禅师少微山下万松青,铁笛携将过水亭。

吟得竹枝新有谱,秋风吹与老龙听。《渔歌》年代: 明 作者: 周楷幽思茫茫看江水,何处渔歌江上起。

一叠凄清愁未终,几声断续肠相似。南天归雁亦悲鸣,不到潇湘无此情。

3.《鱼歌子》的诗句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释词】

①不须:不想。

②归:回去,回家。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简单的意思】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鲫鱼又鲜又肥。“我”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细雨,“我”都不回家。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4.有关太湖文化的诗词渔歌或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名缶庐、苦铁,十七岁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清末任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一月,后寓上海,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工诗、书法和国画,擅写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三十岁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菜为主,山水、人物亦偶为之,他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曾创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长。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太湖孝子鱼传说

古时候的一个冬天,天气十分寒冷,连太湖也冰封了,不少渔船被冻在太湖里不能移动了。

有一只渔船,住着母子两个人。由于接连几天冰不化,船不能动,船上一点吃的也没了。母亲躺在船上卧病不起,实在饿了,就叫儿子抓条鱼吃,填填肚子。儿子看看冰冻的太湖和生病的母亲,就咬咬牙脱下身上的衣裳,破冰下水捉鱼。在湖里摸了很长时间,全身冻得发紫,好不容易捉到一条鱼。他爬上船穿好衣服,正要杀鱼,只见这条鱼双眼流泪,像是在哀求放了它。

儿子看看生病的娘,母亲又病又饿,等着给烧点鱼汤喝喝,再看看双眼流泪的鱼,看看实在下不了手。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个办法,他自说自话拿起菜刀,把鱼剖成两半,一半是留着五脏六肺的,一半光是肉。他把有内脏的一半,放进湖里,对它说:“鱼呀鱼,你有五脏六肺,回到水里去寻活路吧!借你的半身,我要去救救娘亲的命,请你原谅我。”奇怪,那半片鱼,好像通了人性。一会儿,摇头摆尾地游了开去。小伙子很高兴。连忙把另一半烧了汤,端给娘吃了。娘喝了鱼汤,肚子也不饿了,病也渐渐地好了。娘也乐,儿也乐。

过了几个月,渔民们发现太湖里多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它宽如手掌,但只有半个脑袋一只眼睛,没有椎骨肋刺,浑身透明,可以看见五脏。更稀奇的是,鱼身的一面只有一层簿皮,另一面却是雪白的肉,---这叫啥鱼呀?后来渔民听到这母子俩讲的故事,深受感动,恍然大悟,就把这种鱼叫作“孝子鱼”。直到今天,太湖里还有这种鱼!

太湖春晓

游完梅园上太湖,满目清翠满眼波,心旷神怡好去处,乾隆也曾六停步!

明月初尝碧螺春,

西山梅海艳若云;

轻歌曼舞恍若梦,

吴侬软语添温馨。

浮生半日轻松过,

碧水云天一身轻。

太湖晚唱

乌 篷 唉 乃 太 湖 东,

向 晚 青 葭 向 晚 风。

一 曲 菱 歌 春 水 上,

碧 波 如 酒 夕 阳 红。

七绝·吟太湖

碧水天连向太湖,几家灯火棹船孤。

清波盘古多情泪,万种嫣柔品道吴。

5.古诗《渔歌行》的解释及作者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新鲜肥美。

我带着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

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

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附:作者详细介绍 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

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

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兄鹤龄,恐志和遁世不归,为之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

志和居之,尝有吏人派志和为淘河夫,即亲自执蕾劳作,毫无怨色。观察使陈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题其所居为馆真坊。

又因草堂椽拄,皮节犹存。

全无斧斤之痕,门巷更为漱隘,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乃出资稍扩其居,“并造桥,时称回轩巷、大夫桥。肃宗赏赐奴婢各一,志和使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

人间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陆羽、裴休问有何人往来?答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

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淤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颜欲为他造新船,张道:“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辩捷,类皆如此。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尝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客唱和渔夫词,张志和首唱:“西塞山前白鸯飞,桃花流水阙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url]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

志和复剪素写景,须臾五本。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皆依文章,曲尽其妙。

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定逸品三人,张志和居其一。

明董其昌《画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

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

可谓恰到其分。

6.水调渔歌的诗句

《夜闻渔歌》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

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闻西浦渔歌作》

年代: 宋 作者: 曾跃鳞

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

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

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

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

《好溪渔歌》

年代: 明 作者: 蒲庵禅师

少微山下万松青,铁笛携将过水亭。

吟得竹枝新有谱,秋风吹与老龙听。

《渔歌》

年代: 明 作者: 周楷

幽思茫茫看江水,何处渔歌江上起。

一叠凄清愁未终,几声断续肠相似。

南天归雁亦悲鸣,不到潇湘无此情。

7.含“渔”字的古诗词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灭影从渔钓。泽渥资投分。

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歌随牧女鞭声淌,画逐渔郎网影流。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两三声。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