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批评楚庄王问鼎中原有关诗句

一、一鸣惊人,绝缨之宴,问鼎中原,关于楚庄王的三个成语

关于楚庄王的三个成语:

1、一鸣惊人

【成语】: 一鸣惊人

【拼音】: 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举例造句】: 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近义词】: 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反义词】: 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

【歇后语】: 立春响雷;半夜里放炮

【灯谜】: 最大的叫声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故事】: 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

2、绝缨之宴

【成语】:绝缨之宴

【拼音】:jué yīng zhī yàn

【解释】: 楚庄王宽以待人,饶恕调戏嫔妃的下臣唐狡,得到唐狡的拼死相报。比喻宽以待人、心胸开阔终能赢得人心。

【出处】:汉·刘向《说苑·复恩》: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 晋与楚战,有楚 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3、问鼎中原

【成语】: 问鼎中原

【拼音】: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解释】: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出处】: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二、如何看待楚庄王问鼎中原 谢谢啦

看法我个人有三种:

一、楚庄王问鼎中原时,东周说客王孙满一番话就让他退了,而楚国向来是人治高于法治,说明楚庄王这个人物如许多史家所言:够贤明。

二、关于楚庄王有一鸣惊人的故事,从中可看出楚庄王性格沉稳隐忍,谋而善断,这样一个人物在王孙满几句“周德虽衰,然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就退?他会想不到这个问题吗?我认为他出兵的原因最终目的不是取代周天子,而是攻打郑国,责其背信弃义改投晋国,这是示警,霸道侧漏以振威势。

三、从事件来看,诸侯乱战不可避免,侧面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揭示世局变革的必然性。

三、楚庄王是如何问鼎中原的

九鼎最初在夏朝的国都,夏朝灭亡后,九鼎又被安置在商朝的国都。

周武王灭商,周公营建洛邑,又迁九鼎于洛邑。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越来越衰弱,而诸侯中如齐、晋、秦、楚等大国 却日益兴盛。

他们以强凌弱,争当霸主,使周朝出现了“政由方伯”的局 面,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齐、晋相继称霸中原,都打着“尊王 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开始有 了取周而代之的野心了,楚庄王就是其中的一个。楚庄王(?一前591年),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姓芈,名旅,又称 熊侣。

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先后得到了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为他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楚 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日渐强盛。

楚庄王决心北上与齐、晋争夺霸主之 位,并想借机吞并周室。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掉了庸国(今湖北竹山),接 着又借口讨伐居住在洛邑南面的陆浑戎族,发兵伊洛流域。周定王元年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一举灭掉了陆浑戎族。

为了吞并周朝,取 代天下,他又乘机把军队开到周王室的近郊一带进行示威。这时候,周定王刚刚即位。

他听说楚军已来到洛邑附近,忙派大夫 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后,非常傲慢,问王孙满:“我想问 你一件事,可以吗? ”王孙满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但说无妨。

”楚庄王就径 自问道:“周朝的九鼎有多大呢?每只鼎又有多重呢?”王孙满见他不怀好意,大有取代周室之势,十分气愤,于是针对他目无周天子而自称王的 情况,义正词严地反驳说:“周朝统治天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九鼎,所 谓在德不在鼎。夏桀无道,鼎归于商;殷纣暴虐,鼎归于周。

君王依靠德 政得天下,鼎就是小,它的分量也是很重的;君王不行德政,失去天下,鼎 就是再大,它也没有多少分量。现在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还没有变。

鼎是夏、商、周三代传世之宝,它的轻重是不能随便问的!”一席话,把楚 庄王说得哑口无言。再说,楚庄王估计自己这时候还没有实力灭周而代 之,只好悻悻地退兵而去。

四、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突出的说明

楚庄王问鼎中原 自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

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五、【“问鼎中原”的典故.不要太多,一两句话.】

问鼎中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六、楚庄王为什么要“问鼎中原

鼎是古人用来做饭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 锅。

鼎分为两类,一类圆形三足,另一类方形 四足。需要做饭时,直接在鼎下面烧火即可。

因此,鼎其实附带了灶的功能。早期的鼎是用 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则为青铜鼎。

青铜鼎刚 出现时,一度是王权的象征。秦代后,这种意 义消失,鼎被抬到寺院里做了香炉。

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一个出自《左传》的典故。相传夏禹为首领时,曾用天下九州 所贡的青铜制造了9个鼎。

从此,这些鼎便 成了王权的象征。夏朝灭亡时,商朝统治者 将九鼎抬到商都亳京;商朝灭亡,周朝统治 者又将九鼎抬到周都镐京。

自此,建立新的 王朝也便称为“定鼎”。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锋,。

春 秋五簕之一的楚庄王一次打败了戎族之后, 得意扬扬,派兵到周定王的边境阅兵,以显 示楚国的强大。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到楚国 慰问。

楚庄王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曾铸造 了9个鼎,从夏朝传到现在,成了世界上的 宝贝。 据说现在洛阳,它到底有多大?有多 重?”这显然不是臣子该问的。

王孙满用“在 德不在鼎”回答了楚庄王。王孙满在讲述了 鼎的渊源和周朝历史之后,声称周朝当传30 世,国运当有700年,现在还没有到丢鼎的 时候,回击了楚庄王的狂妄。

后世于是便将 企图篡位称为“问鼎”、“问鼎中原”。 “一言九鼎”则出自迁《史记•平原君列 传》。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 国国君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 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 19名, 尚有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 要去,平原君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与楚王谈及“援赵” 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 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 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 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

楚囯 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 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 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一言九鼎”就此成为成语,形容一个人 说话的分量重、作用大,后来也形容人说话 信誉极高,说到做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