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楚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地位风(诗经)、骚(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朝的历史叙事诗.也有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诗经》在后代历来作为启蒙必读必背教材,被历代文人雅士引用和发展,也有其中产生许多名句和俗语.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可以说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古诗发展的行径(诗经古诗发展的行径(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建安两晋五言诗-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散曲-现代自由体诗)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介: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为四言句。 继《诗经》之后,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多为五言诗。 到了魏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分为:律诗和绝句。 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也叫长短句。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近代出现了新文化的“现代诗”。 3.古诗发展的行径(诗经古诗发展的行径(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建安两晋五言诗-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散曲-现代自由体诗)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介: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为四言句。继《诗经》之后,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多为五言诗。到了魏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分为:律诗和绝句。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也叫长短句。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近代出现了新文化的“现代诗”。 4.诗经,楚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地位风(诗经)、骚(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朝的历史叙事诗。 也有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诗经》在后代历来作为启蒙必读必背教材,被历代文人雅士引用和发展,也有其中产生许多名句和俗语。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可以说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5.古诗的发展顺序先秦时期的是两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 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还有“竹林七贤”。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 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元代出现了散曲。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 6.《楚辞》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楚辞》是一部收录中国战国时期 楚地诗歌的诗集,汉代时,刘向把屈原 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 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是 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 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之后两 千多年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 《楚辞》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16篇,后王逸增人己 作《九思》,成n篇。 该书以屈原的作 品为主,其《离骚》、《九歌》、《天 问》等篇是全集的精华。《楚辞》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一次大的解放。 《楚辞》采取三言至八 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 需要而任意扩充,这样的特点,容纳而 且催生了更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 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都 得到更大的发展。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 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 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人常将《诗经》的《国风》 与《楚辞》的《离骚》以风、骚并称, 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风格。 7.中国古诗词发展史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8.<<楚辞>>里有哪些诗《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楚辞”体写成的一批诗作的集子,其中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诗歌有25篇,即《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卜居》、《渔父》。 这些作品都是屈原卓越的艺术才能与浪漫、神秘、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楚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点。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精彩篇章 1.《离骚》 题目的意思是遭遇忧患,也有人解释为牢骚。它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 它集中反映了屈原两个意义上的斗争与挣扎,一则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则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两种冲突激起的感情强烈燃烧,以至于使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的更番进发,从而形成他诗歌形式上的回旋复沓。长诗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无垠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楚辞选注》第1~35页) 2.《湘君》、《湘夫人》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湘君》是一篇凄惋的悲歌。 湘夫人在江边徘徊,若有所待。她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 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 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 《湘夫人》同样是一曲悲歌。湘君在洞庭兴波、木叶凋零的季节迎候湘夫人,但可望而不可即。 湘夫人终于降临了,她虽有思念湘君之心,却不敢明言。湘君以水中宫殿等待湘夫人,但湘夫人旋来即返,临别时也赠湘君以杜若,留下一丝再会的希望。 全篇也都写湘君对湘夫人的追求与爱慕,但结果只能忍恨终生。篇中最能状湘夫人之情的四句是:“沅有■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这四句惟妙惟肖,刻画传神。 (《楚辞选注》第36~45页) 3.《山鬼》 这是《九歌》中最美丽的一篇。在朦胧的深山幽曲处,美丽的山鬼闪现了一下,她身披萝带荔,乘豹从狸,含情带笑,以山中女神特有的风韵神采出场了,匆匆赴约的路上她没忘记折一枝香花给自己的情人,还自我埋怨别误了幽会。 带着最热切的期待和渴望来到相约的地方,她登山眺望,急切找寻与等待情人,忽然间浓云昼晦、东风飘雨袭来,痴情的山鬼仍苦苦等待,还幻想着相会场景,又感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徘徊,徘徊,等待,等待,半信半疑的幽怨与暮色一起渐浓渐重,情人还是没有来,夜雨滂沱,猿■哀鸣,风声飒飒,木叶萧萧,山鬼一片痴情却未得应有回报,她陷入了深深的思恋与惆怅中。多么美丽,多么痴情,多么幽怨的山神啊!(《楚辞选注》第51~55页) 4.《国殇》 这是一首献给阵亡将士的哀诗。 这首诗歌颂战士们顽强杀敌的悲壮事迹,描写残酷激烈战斗场面,褒扬战士保卫国家宁死不屈的品质,最后以“子魂魄兮为鬼雄”作结,突出了战士们的英灵不朽。这篇礼赞在《九歌》中文风独树一帜。 (《楚辞选注》第55~58页) 5.《橘颂》 这是一篇借咏物以抒情之作,名义是颂橘,实际上是以橘自喻,通过颂橘来述志。橘的纯洁品德,高尚情操恰恰是诗人“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不凡心志的写照。 (《楚辞选注》第91~93页) 6.《哀郢》 “郢”是楚国的政治中心,是楚国的象征,秦将白起破郢,无疑是楚人之国耻,此一哀;屈原被放逐,永远地离开郢都,无法再回来实现自己理想,此又一哀。屈原所哀的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郢都是其象征与载体。 (《楚辞选注》第102~108页) 7.《涉江》 孤独而高洁的屈原走在放逐的途中,他借诗篇诉说着自己的高尚情操,叙述着楚乡风物,历历如画,同时也把一个逐臣迁客,千回百折的去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整篇作品没有呜咽的悲泣,没有愤激的情感,篇末援引古人以**。 其词和,其气平,其文简而洁,于从容淡薄中见精神。(《楚辞选注》第109~114页) 8.《招魂》怀王客死秦国,屈原做此篇招怀王之魂,这又是一篇奇谲瑰丽的奇文。 正文中先陈述四方之恶:东方有专食人灵魂的千仞长人,南方有杀人以祭鬼的雕题黑齿,西方有能埋没人的千里流沙,北方有可以冻死人的峨峨层冰,天上有啄害人的虎豹,幽都有血拇逐人的土伯;再陈述楚国之美:有层台临山、高堂邃宇的宫殿,砥室翠翅、翡翠曲琼的陈设,华容美貌的侍妾,高贵闲雅的淑女,还有米麦黄梁糁杂做成的美食,清凉醇厚的春酒,■鳖炮羊的佳肴,更有女乐歌舞等等。两方面对照,召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