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词和谚语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南北的温度差别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南方的热空气,常易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发展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春季的气旋最多,天气也就变化无常,好像孩儿面,忽哭忽笑的样子。 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这是因为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是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 ——广西贵县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广西贵县 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 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河南开封 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相传惊蛰是全年初雷之期,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迟;愈干冷的年份,初雷也愈迟。假使那一年,南方气团来的特别早、特别强,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气团既经北来,此后下雨的机会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湖南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江苏常州 反了春,冻断筋 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山东即墨、河南太康 民谚: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二、24节气谚语大全24节气谚语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节气谚语: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及江南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也有不少,例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 (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 (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 (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 (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 (苏、浙) 有关夜(晚)雨的气象谚语有: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 雨打夜,落一夜。 (浙) 夜雨三日雨。(浙)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 (吉) 雨下黄昏头,明天是个大日头。(陕) 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 (赣) 有关春雨的气象谚语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惊蛰期间的谚语 惊蛰描述着雷声将小动物惊醒,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关于惊蛰,有不少的谚语。 农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每年第一声春雷几时打响,在农民眼里是很重要的。 在这儿介绍几个根据惊蛰何时打雷,推测未来天气和收成情况的谚语:一是雷打在惊蛰前,那一年的雨水就特别多,“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杭州),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但对于山区就不同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雨水虽多,但对于山区农田好排水,雨多倒是一件好事。 二是雷在惊蛰当天响起,就不管种什么都丰收,如:“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三是惊蛰过了好多天都未听到响雷,那就会因缺雨水而影响收成。 另外,再给出一些与惊蛰有关的其他谚语,供参考:惊蛰至,雷声起。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藏牛。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春分节气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有:“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无雨划耕田” “春分有雨是丰年”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有:“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风夏至雨” “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清明节气谚语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 三、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四、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诗歌谚语和对联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诗歌谚语和对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五言诗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 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 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二十四节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对联 1、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2、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3、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五、有关节气的谚语的历史各节气的基本释义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 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 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 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 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 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 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 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 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 “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 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 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 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 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 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973年。 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97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 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 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 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 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 六、关于节气的谚语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 请看: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 。 这些是各地流传已久的民谚,其中有些较灵验,有的则不然,或者在甲地灵验,但到乙地就相反,因此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七、谁能给我说说关于24节气的谚语和诗句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江亭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烂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八、求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语言,候鸟,昆虫的出没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时令的变迁: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谓细致,所以人们又总结到: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 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赖. 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转凉冬雾雪.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气晴. 霜夹雾,旱得井也枯. 霜后南风连夜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