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苏轼

1.苏轼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2.苏轼的古诗有哪些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如: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卷一 ◎诗四十七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次韵和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 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

惟余故苑石,漂散向人间。公来始购蓄,不惮道里艰。

尽従尘埃中,来对冰雪颜。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

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尽令属牛氏,刻凿纷班班。

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君看刘李末,不能保河关。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

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AA1 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 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

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

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浮。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

晓入陈仓县,犹余卖酒楼。烟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十三日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宝鸡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见于武城。)

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 (县有鸡爪峰、龙宫寺。)

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欲往安能遂,将还为少留。

回趋西虢道,却渡小河洲。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

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十四日,自宝鸡行至虢。

闻太公磻溪石在县东南十八里,犹有投竿跪饵两膝所著之处。)东去过郿坞,孤城象汉刘。

谁言董公健,竟复伍孚仇。白刃俄生肘,黄金漫似丘。

(十五日至郿县,县有董卓城,其城象长安,俗谓之小长安。)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

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不。岩崖已奇绝,冰雪更琱锼。

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湫。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

(是日晚,自郿起至清秋镇宿。 道过太白山,相传云,军行鸣鼓角过山下,辄致雷雨。

山上有湫甚灵,以今岁旱,方议取之。)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

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十六日至盩厔,以近山地美,气候殊早。

县有官竹园,十数里不绝。)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 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

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十七日,寒食。

自盩厔东南行二十余里,朝谒太平宫二圣御容。此宫乃太宗皇帝时有神降于道士张守真以告受命之符,所为立也。

神封翊圣将军,有殿。)邂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

投篙披绿荇,濯足乱清沟。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

绕湖栽翠密,终夜响飕飕。(是日与监宫张杲之泛舟南溪,遂留宿于溪堂。)

冒晓穷幽邃,操戈畏炳彪。(十八日,循终南而西,县尉以甲卒见送。

或云近官竹园往往有虎。)尹生犹有宅,老氏旧停辀。

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驭风归汗漫,阅世似蜉蝣。

羽客知人意,瑶琴系马秋。 不辞山寺远,来作鹿鸣呦。

帝子传闻李,岩堂仿像缑。轻风帏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音浴。)警蒙密,登坡费挽搂。

乱峰搀似槊,一水淡如油。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

千重横翠石,百丈见游AA2 。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

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是日游崇圣观,俗所谓楼观也,乃尹喜旧宅,山脚有授经台尚在。

遂与张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别。有太平宫道士赵宗有,抱琴见送至寺,作《鹿鸣》之引乃去。

又西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下山而西行十数里,南入黑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

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树林深翠,怪石不可胜数。潭水以绳缒石数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砾投之,翔扬徐下,食顷乃不见,其清澈如此。

遂宿于中兴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飞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归至郿,又明日乃至府。)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惟有泉旁饮,无人自献酬。

3.【苏轼的诗词及介绍~一定要有主要诗意和注释~】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⑴东去,浪淘⑵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⑶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⑷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⑸.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⑹公瑾当年,小乔⑺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⑻.羽扇纶(guān)巾⑼,谈笑间,樯橹(强虏)⑽灰飞烟灭.故国⑾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fà)⑿.人生⒀如梦,一樽还(huán)酹(lèi)⒁江月.作品注释 ⑴大江:指今天的长江.⑵淘:冲洗,冲刷.⑶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⑸雪:比喻浪花.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⑺小乔:乔公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⑻英发:英俊勃发.⑼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⑽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苏教版作“强虏”)⑾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指假战场黄州.⑿华发:花白的头发.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⒀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⒁尊:通“樽”,酒杯.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古时读音是 huán.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读作“hái”.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在许慎[1]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卷二 辵部 还 复也.从辵瞏声. 苏国龙书法作品《赤壁怀古》户关切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注:其他版本.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3]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黄东雷草书《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

4.求苏轼的诗词,按他的经历或者时间排序,

江 城 子苏 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望江南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