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词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词【内容摘要】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 一、以识字为主,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 也可以通过诗文,如:以教学《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诗句中圈出主要的生字再学习。 1、在朗读中感悟,可通过学生观察图画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老师范读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意。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了解诗文大意。 4、指导感情朗读、感受意境,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拓展延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学听、背诵古诗比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农村小学生的最爱,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开展了以下诵读活动: 1、在班级中开展“我是诵读小明星”诵读比赛,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学生在比赛中情绪高昂,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诵读能力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 2、每天早上的早读课,我安排二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诵读诗文,在略知诗文大意的基础上,诵读诗文效果更佳。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安排学生诵读诗文,由班干轮流领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长时间地诵读诗文,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诵诗的兴趣倍感增加。 3、每隔一周,我就在班里开展“看看谁是收集诗文小能手”的比赛,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诗文,并利用周一的班会课进行交流,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诗文读给老师和同学听,让大家评选出当期的“收集诗文小能手”。 三、营造诵读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诵读好诗文,首先得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提倡愉快诵读,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从众心理,一个人单独做一件事情,也许不会有什么兴趣,要是几个人甚至更多人都一起做这件事情,他的兴趣就来了。同样,一个人读古诗较难,可是,全班都读,全校同学都读,则大大激起了每个学生的诵读兴趣。 因此,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一至六年级所有同学都参加诵读诗文,同时,还要求老师、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跟孩子们一起诵读,伴孩子一起成长。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诵诗文、处处有书声的良好风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诵读气氛,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 把朗读、诵读、积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 最好多范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节奏、重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学生一听范读自然明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熟每一首古诗,直到能正确默写。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文学素养,对汉语言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总之,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开展,学生一定能够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真正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如何读懂古诗》的教学设计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状分析】很多考生埋怨古诗难读,甚至读不懂,对面古诗阅读鉴赏存有畏难或放弃的心理,不利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鉴于此,本节课从如何读懂诗歌入手,教会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掌握解读古诗的钥匙。【教学目标】学习读懂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重点】如何从两个层面读懂诗歌。【教学难点】如何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建议】关于“如何读懂古诗”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建议教师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在看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懂得方法要领,学会独立操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经常埋怨读不懂古诗,害怕读古诗,甚至放弃读古诗。 其实,“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我们“读不懂”,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没文化”,而是因为我们“不懂读”,即尚未掌握读古诗的方法,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我相信“读不懂”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二、授课内容(一)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1、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等。 2“读懂”在四个环节中的地位(1)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2)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首先弄清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包括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三)传授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1、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课堂演练】 明白以下两首古诗的浅层意思。 例1: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参考:(我)珍惜看重(白海棠)美好的姿容。白天,我掩门出去亲自提着手瓮浇灌白海棠。 (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在秋日的台阶上像洗去胭脂一样,映出了它的身影;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如同冰雪般的精魂。淡雅到极致才知道海棠花更娇艳,而像玉一样忧愁怎能够没有泪痕呢?(海棠花)想报答白帝的雨露之恩,只凭借自身的清亮洁白就可以了,(但它只是)默默无语高高地站立在那里直到黄昏。】 例2: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参考:(我)半卷起门帘,半掩着门,(望着那白白的海棠),(觉得该)碾碎冰块给它做土用玉来给它做盆。(它仿佛)从梨花那里偷来三分洁白,(又好像)从梅花那里借来一缕精魂。 (眼前的白海棠)像月宫中的仙女在缝制白衣,又仿佛是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我)倦倚在昏夜西风之中,娇羞无语能和谁倾诉(我的心事呢?)】2、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例1:戴复古《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情感语言、注解)例2:杜甫的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生平、意象语言、尾句)例3: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课堂演练】 进一步领会薛、林《咏白海棠》的深层意思(加下划线的词语是重点词语)。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此诗有意以白海棠结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高洁、孤傲、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四)方法小结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1、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2)调整语序,(3)整合句意。 2、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2。 3.古诗教案怎么写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 4.中小学生必读古诗词《江南》 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 《鹿柴》 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 《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 《绝句》(其三)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 《绝句》(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7 《枫桥夜泊》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8 《游子吟》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0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1 《塞下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32 《望洞庭》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3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6 《忆江南》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7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8 《悯农》(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9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0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1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3 《江南春》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4 《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5 《蜂》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6 《江上渔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 5.怎样诵读古诗《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朗读的作用二、注意朗读的语调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 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6.适合儿童读的唐诗十几首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8、秋浦歌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9、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6、玉阶怨 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1、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4、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5、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杂诗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2、送别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问刘十九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8、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锄禾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塞下曲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峤风 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骆宾王咏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短小的五言绝句最适合小孩背诵,小孩刚两岁,能只能背三四首。 其实背三字经也不错的。一次三个字容易记。 7.为什么蔡老师教读古诗有那样深远的影响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 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诗歌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解诗题】 【知诗人】 1、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一首好诗,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板书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 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 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 再来看看“巧”字,教师教学“巧”字,书写、明确第五笔“竖折折钩”,组词。师:很好。 “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 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 (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 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读诗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生生评价 3、出示古诗节奏,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4、师:这次我们的朗读要求提高了,同学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字正腔圆,连贯,通顺。 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二)研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明诗意】 1、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2、师: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 课件出示织女资料 3、师:织女的手巧让无数的人间少女佩服。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 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说:对月穿针、蜘蛛结网、贺牛生日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出示课件) (1)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区别课件) 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 (学生齐读) (2)谁能描述一下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3)体会、朗读、感悟前两句 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三四行) (1)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2)(朗读视频)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3)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 8.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