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之韵解说词1宋词概览

1.宋之韵中提到的所有宋词

《宋之韵》中提到的所有宋词:

李煜:相见欢,浪淘沙令

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

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鹤冲天

苏轼:江城子,定风波,念奴娇,水调歌头,浣溪沙,水龙吟

陆游:钗头凤,诉衷情,卜算子

李清照: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辛弃疾:永遇乐,水龙吟,西江月,破阵子,南乡子,贺新郎,青玉案,丑奴儿

姜夔:扬州慢,鬲梅溪令

《宋之韵》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她也是三多堂传媒自己投资的中国传统文化“韵”系列的第二部。

《宋之韵》创作历经13年,纵横20余省,行程10万多公里。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她秉承了《唐之韵》的一贯风格,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但她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的人——关注他们的喜乐哀愁、他们的沉浮荣辱、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时代深沉的温情与眷恋。

2.为什么唐朝诗有名,而宋朝词有名

恩,我觉得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

宋词是唐诗文化脉络的延续,从唐诗到宋词必然有一个过程。

首先,唐诗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唐代君主提倡 ,唐代是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前代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经验上,发展起来的唐诗,能够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一个缺陷。

而词呢?词兴起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词发展到宋代。宋词的兴盛也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至于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相比唐诗,词的格式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更能满足人们抒发情感的需求,所以继唐诗之后,宋词有很大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是建立在唐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之上的。

另一点,就是宋时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词文化迅速地发展起来。词的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的词, 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

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柳永,他属于市民阶层中的词人。

就是从先秦开始,这诗歌艺术就不断的为后人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

希望我的解释你能满意。

3.宋之韵中的介绍词人有哪些

第一集 宋词概览

第二集 晏氏父子

第三集 词坛新声

第四集 一代文豪

第五集 奉旨填词

第六集 旷世奇才(上)

第七集 旷世奇才(下)

第八集 苏门学士

第九集 婉约魁首

第十集 多面词人

第十一集 集大成者

第十二集 战乱年代

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

第十四集 辛词前奏

第十五集 爱国词人

第十六集 一代豪杰(上)

第十七集 一代豪杰(下)

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第十九集 风雅游士

第二十集 末世悲歌

第1集 宋词概览

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词,情韵犹存。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叹,已由瞬间凝结成永恒。让我们走近宋词,去领略这份含蓄迤逦的古典之美。

第2集 晏氏父子

无可奈何,落花散去;梦后微雨,弦上相思。或闲怨闲雅,或凄酸凄凉,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

第3集 词坛新声

塞下秋来,征夫清泪;千古凭高,谩嗟荣辱。王安石、范仲淹凭借浑厚的文学底蕴,挥毫着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为词坛注入遒劲的新风。

第4集 一代文豪

泪眼问花,乱红不语;明年旧地,知与谁同。欧阳修,作为引领文坛的宗师盟主,词风精致典雅,在乐观基调中感慨沉浮的命途,为宋词增添了几分平易晓畅的艺术光彩。

第5集 奉旨填词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晓风残月,无语凝噎。柳永彻底摆脱了五代含蓄委婉的风格,将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用词章娓娓道来,突破了内容和形式的窠臼,拓宽了宋词的意境内涵。

4.梁宇广 永远的唐诗宋词 文章解析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①我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

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沙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唐诗宋词,低声读起来,顿觉满口清香。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②感谢诗歌。

感谢它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走进唐诗宋词,就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

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林,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咀嚼去品味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吧!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

相反,它是我对生命的反思。它让我更加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⑤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

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⑥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到抛弃。

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人的心灵愈来愈孤独。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⑦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中超脱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偕忘。

⑧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⑨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选文有删改) 21、请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作者对唐诗宋词感情的词语。(2分) 22、结合全文来看,题目“永远的唐诗宋词”中“永远”的含义是什么?(4分) 23、上文写作者读唐诗宋词的独特感受的你如何理解“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4分) 24、请辨别第⑥段的表达方式,并说说这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 2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21、“情有独钟”“感谢”“独爱” 22、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23、“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指读书首先要通过眼睛来看懂诗词内容,然后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作者的感受,再结合自己和作者的人生经历领悟诗词里的深刻精神。 24、议论;可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拓展,表现唐诗宋词对当代人有更深刻的影响。

25、多用短句,四字短语和修饰性短语整齐排列形成排比的句式,用词准确富于变化 。比如 “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5.苏园六记 解说词

电视是以镜头与画面叙述的艺术。《苏园六记》将拍出的焦点、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历史深邃,从吴门烟水,从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与文人,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它摒弃了一个园一个园地介绍名景佳点的传统路子,也没有拘泥于某某园的历史沿革的琐细铺叙,那是许多旅游片、风光片的传统路子,在那样的表现模式中苏州古典园林之美业已被反复表现得让人熟视无睹,很难创出新意。《苏园六记》选择了另一条路子。它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拆散,给予重新梳理整合,以“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扣门环”六集,形成六个主体意象,将园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园林的理水叠山、亭台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将园林的兴衰与变迁等有意味的话题,分别细细道来。它也不是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若像这样侧重于技艺的专题片会缺少文化品位。《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

在首集《吴门烟水》中,以历史大写意的笔法,纵横自如地探究苏州园林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精神。电视的叙述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它将电视叙述与专家访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说明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吴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在深山老林,而是隐逸于艺术中,“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的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这是对苏州园林这个古雅符号的一个深刻解读,试看从宋代“沧浪亭”到明代“拙政园”、清代“网师园”这些主题园,无不表现为对渔隐文化的追求。编导强调了独特的个性思维,又富有历史感,以此形成了本片叙事的文化视角。这一文化视角的确立,得之于编导的文化功力。刘郎为了拍这部片子,读遍了有关苏州园林、吴文化的各种书籍,他把对苏州园林的编导当作一项学术研究来思考,所以他能站在文化的高处俯瞰历史的深邃。同时,刘郎知道,“做文化片最难的一点,就是将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如何交融于具体的、有限度的,而且只能是表现现时态的电视画面之中。”(刘郎:《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苏园六记》的编导、摄像以富有艺术蕴涵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一文化思考。它创造了许多有“机趣”的镜头、运动的镜头、有意境的画面时空。解说词是“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画面由俯拍车流熙攘的大街突然越过高墙直划过屋檐、灌木,落定于园林的一框漏窗,表现了丰富的时空叙述含义。还有那夜泊的枫桥、惜别的横塘,那范成大笔下的菜花、石湖畔的蝴蝶,吴宫花草、吴门烟水,苏州博物馆的状元扇,以至于那“单条半假董其昌”的竹枝词,似乎都被优雅地信手拈来,参与了本片对文化与园的关系的探究与跨越时空的叙述。

6.宋词解析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

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

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 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

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 。

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 ,本词则不然。 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

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但读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 他说 :“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 ,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

“‘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赏极爱开端二语 ,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 。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 。

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 ,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 ,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 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由此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

可见雀之于梅,在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 。

“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 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

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兴,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 。“痛饮”即开怀畅饮。

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 。其实 ,“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 。

“能诗”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诗 ,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诗句“ 苏州刺史例能诗 ”(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 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 :“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也是此意。

“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 。 “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

坐客无毡则寒,如今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在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

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 。观主客的高情逸致 ,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

“花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许之长,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 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

咏梅花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 ”,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 。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 、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此词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也未尝有一笔不写梅花,可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 词中未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加以表现,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7.古代诗词中孟光一词有何典故

据《后汉书•逸民传》 记东汉梁鸿,字伯鸾,家贫,品行 高洁。

同县有孟氏女,年三十不嫁:“欲得贤如梁伯鸾者。”梁鸿闻后,前去聘婚。

见孟氏女著布衣,操 作而前,梁鸿大喜,娶以为妻,并“字之曰德曜,名孟光。”盂光与梁鸿结 婚之后,夫妇相敬如宾,同甘共苦。

每次梁鸿劳作归来,孟光都已准备 好饭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弁 眉。”在中国古代,孟光被认为是贤•妻的典范。

唐•王绩《山中叙志》“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唐•白 居易《赠内》:“梁鸿不肯仕,孟光甘 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唐•徐夤《绿鬓》:“绿鬂先生自出 林,孟光同乐野云深。”

8.顾虎头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顾恺之、顾氏传神) 顾虎头,即顾恺之。

据《晋书》记 载,顾恺之,晋朝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宇虎头,故又称“顾虎头”。顾 恺之博学,有才气,曾为晋名将桓温及殷仲堪参军。

顾恺之尤其擅长绘 画,为晋朝重臣谢安所器重。《世说新语•巧艺》言顾恺之“画人,或数 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虫,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 在阿堵中。”谓其画人物精于传神。

后世之人即以“顾虎头”称喻著名画家,因以为典。唐•李群玉《规公业 在净名得甚入仆近获顾长康月宫真影对戴安道所画文殊走笔此篇以屈 瞻礼》:“生公吐辩真无敌,顾氏传神实有灵。”

稽•汪楫《长史郑弘良以 王命请令画像留国中口占答之》:“灵台一片真难状,多谢传神顾虎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