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概览

1.有关唐诗宋词概览的论文

从小就对文字感兴趣,既然现在自己写的东西不能成为铅字,就发到网上小自恋一下吧~ 美的化身 ——领略唐诗宋词中的艺术之美 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素,刚学会认字父亲便教我念诗。

虽然来了科大,读了理科,却仍爱默默地玩味着这千年余韵,体会着作者心中那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感受着这千年文化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唐诗宋词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

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也给我们一幅鲜明美丽的图画。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

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

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色彩在诗人笔下产生了神奇的美感。

这些色彩组合给我们带来了可以想象的美感,也是诗人词者智慧的体现。诗词的艺术美还不仅停留在色彩的描绘上,还在时空关系上表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在诗词中让我们通过空间去感受时间,通过知觉去感受思想,进而领悟作者在诗中寄托的历史哲理。这一方面我觉得刘禹锡应该是极其突出的一例。

如其《金陵五题》中的名篇《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面对金陵城的朱雀门,跨秦淮河上,是当年极其繁华的交通要道;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从东晋以来王、谢两大家族都居住在这里。此诗就是通过写金陵这些当年最繁华处所的衰败,来寄托历史兴亡的感慨。

归根结底是写历史的变迁。这个变迁既大又快:当年王、谢豪族的聚居之地,可以想象是何等繁华,如今却衰破残败得不成样子。

正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当年豪门氏族煊赫一时的荣华富贵,竟如过眼云烟,而且消失得竟是那样快,以至先前飞去的燕子重新飞来时已人世全非,燕子以为重上王、谢之堂,其实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这样更有力地突出了人世的变迁和历史的无情,表达的历史咏叹也更深沉、更悲凉。 诗人笔下所表现的时间是诗化的、艺术的、想象的时间,非现实的时间。

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所谓的“心理时间”。《现代心理美学》指出:审美思维中的心理时空,“是不同与一般认知心理时空的特殊时空表象,是美感活动的感性直观形式,是审美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所内化而成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主动整合对象的感性材料与主体的心理内容的作用。

离开了审美心理时空这个中介,许多审美现象将是难以理解的。

2.宋之韵中的介绍词人有哪些

第一集 宋词概览

第二集 晏氏父子

第三集 词坛新声

第四集 一代文豪

第五集 奉旨填词

第六集 旷世奇才(上)

第七集 旷世奇才(下)

第八集 苏门学士

第九集 婉约魁首

第十集 多面词人

第十一集 集大成者

第十二集 战乱年代

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

第十四集 辛词前奏

第十五集 爱国词人

第十六集 一代豪杰(上)

第十七集 一代豪杰(下)

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第十九集 风雅游士

第二十集 末世悲歌

第1集 宋词概览

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词,情韵犹存。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叹,已由瞬间凝结成永恒。让我们走近宋词,去领略这份含蓄迤逦的古典之美。

第2集 晏氏父子

无可奈何,落花散去;梦后微雨,弦上相思。或闲怨闲雅,或凄酸凄凉,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

第3集 词坛新声

塞下秋来,征夫清泪;千古凭高,谩嗟荣辱。王安石、范仲淹凭借浑厚的文学底蕴,挥毫着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为词坛注入遒劲的新风。

第4集 一代文豪

泪眼问花,乱红不语;明年旧地,知与谁同。欧阳修,作为引领文坛的宗师盟主,词风精致典雅,在乐观基调中感慨沉浮的命途,为宋词增添了几分平易晓畅的艺术光彩。

第5集 奉旨填词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晓风残月,无语凝噎。柳永彻底摆脱了五代含蓄委婉的风格,将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用词章娓娓道来,突破了内容和形式的窠臼,拓宽了宋词的意境内涵。

3.谁能发10首宋词给我啊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贺新郎 苏 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艳一枝细看取,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枫落吴江冷。 苏 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西江月·重九 苏 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谷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写出有对仗工整,梅成对联的诗句

我今年春节回灌南老家,王加华先生来访,出其《斗室斋诗词集》一册,并托为序。概览之后即于心有戚戚之感,盖三国吕蒙有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与加华先生相别已有多年,今览其诗词集,又不仅是刮目相待而已。

我与加华先生不仅是同乡,而且是亲戚,论辈份是我表叔一辈,故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就相识了。但多年来我并没有听说他写过诗词,也没有想到过他能写诗词。盖其少时因受政治环境之累随父母下放,很少得到读书的机会,直至八十年代初近于而立之年才因落实政策分配在灌南县五队中学工作。其时,我父亲在该校担任校长,我在上大学假期回家的时候,就与加华先生认识了。而在我的思维惯性当中,加华先生读书的时间甚为短暂,加以一直是搞会计工作的,与文学似乎并没有沾上边。但近年来听在老家工作的弟弟说加华先生擅长写诗,而我仅仅拜读过他写我父亲的几首诗词,对其诗词的总体情况了解并不多。

读了诗词集,觉得浓郁的乡情蕴蓄于字里行间。如吟咏港城的诗作:“潮汐千帆劲,熏风四处迎。涛缠芦荻意,网恋蟹鱼情。落日天边远,归舟浪里行。彩灯明夜市,万象显升平。”(《连云港》)真是一幅秋晚港城图。吟咏灌南的诗作:“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持壶云解意,举寿鹤称觞。时伴花前韵,长吟月下光。尘中三两盏,梦里渡天杭。”(《原玉敬和孙绩元先生即兴诗》)汤沟酒是最具灌南地方特色风味同时又誉满全球的特产,清初著名文学家洪升就留下了“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佳句,加华先生承其诗意同时又增加了云鹤花月的意境,衬托出自古独秀、而今丰美的水谷清华,真是耐人玩味不已。再如《灌河口秋景》也很有家乡情味:“灌水滔滔帆影重,海鸥点点击长空。风吹苇荡连天绿,夕照清波映彩虹。搏浪渔舟归唱晚,开山灯塔落飞鸿。小楼聚友畅怀侃,邀月同干酒一盅。”

乡情之外,更多的则是友情的表达。无论是老友重逢,还是新知相识,也都会留下诗词的印记。特别是怀念友人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风竹弄清音,萤飞鸟宿林。轻衣临水榭,皓月动乡心。忆昔歌盈野,抚今思满琴。中宵难入梦,殷盼故人临。”(《夏夜怀友》)在风清月白之夜,水榭抚琴,中宵难寐,故人情味,徐徐袭来,加以故土情怀,使得诗味更浓。如果时逢节日,这样的情怀表现就更为显著。如其《端午节思远》诗即是如此:“手捧长江水,神思塞北云。阑珊春意梦,竹粽寄温馨。”

自古以来,诗就是自我情怀的流露,这在加华先生的诗词集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斗室斋闲笔》:“寒斋暮色侵,韵海曙光临。笔底愁丝断,枰中乐趣寻。有书多酌酒,无月少知音。方寸浮尘外,黄花赏旧林。”现代社会,闲暇难得,得到闲暇,则需尽情享受。“有书多酌酒,无月少知音”,人们往往闲时读书,而这时有书不读,人少为闲,而这里少到仅有一人,甚至连月亮都不相为伴,表现闲真是到了极致。由于作者家庭的遭遇和自己的经历,也常会成为抒怀的契机,如回忆到其父“**”遭遇时就感怀一首:“乌云翻滚响惊雷,红色狂风卷地吹。奉职忠心遭贬斥,倡行正道遇淫威。经纶满腹堪何用,胆识超群亦枉为。幸得升平承雨露,草堂夕照映霞辉。”(《忆**中父亲的遭遇》)与前一首感情取向并不相同,但都是真挚情怀的流露。

想来诗有平仄,人亦有平仄,加华先生的人生也是平仄交错的。但其人其诗,傲雪凌霜,操守一贯,故其诗词中咏梅特多。这里我引用加华先生的一首说梅诗作为结束,也是自勉:“问君何事费凝思,误却和风细雨时。雪压香魂情缱绻,霜欺玉骨志迷痴。诚心绿叶求追伴,得意红花未与期。自誉清高堪脱俗,巧偎松竹弄娇姿。”

5.选课,是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都得选一次吗

分四大类:人文科学类,如世界女性史概览、唐宋诗词鉴赏、西方哲学等,文史哲这三个学院开设的都属于人文类;社会科学类,如中学班主任、刑法学、人体解剖学、健美操、中国教育史啥的,注意体院开的课属于这类;自然科学类,如使用气象学、旅游地理、现行代数、天文学等等理科的课;艺术类,如现代美学创意、美学与艺术等。

有些学院要求学生修的选修课要包含这四大类,但是一般就要求文6学分理4学分(文科专业),或是理6学分文4学分(理科专业)。强烈推荐课程(轻松又好过):旅游地理、实用气象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人体解剖学、人体构造与健康、刑法学、中国民俗文化史、美学与艺术希望以上对你有帮助。

相关
上一篇
唐诗柳春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