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之韵宋词概览解说词

1. 宋之韵宋词概览

宋之韵宋词概览

1.宋之韵中提到的所有宋词

《宋之韵》中提到的所有宋词: 李煜:相见欢,浪淘沙令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鹤冲天苏轼:江城子,定风波,念奴娇,水调歌头,浣溪沙,水龙吟陆游:钗头凤,诉衷情,卜算子李清照: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辛弃疾:永遇乐,水龙吟,西江月,破阵子,南乡子,贺新郎,青玉案,丑奴儿姜夔:扬州慢,鬲梅溪令 《宋之韵》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

她也是三多堂传媒自己投资的中国传统文化“韵”系列的第二部。 《宋之韵》创作历经13年,纵横20余省,行程10万多公里。

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她秉承了《唐之韵》的一贯风格,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但她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的人——关注他们的喜乐哀愁、他们的沉浮荣辱、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时代深沉的温情与眷恋。

2.宋之韵中的介绍词人有哪些

第一集 宋词概览

第二集 晏氏父子

第三集 词坛新声

第四集 一代文豪

第五集 奉旨填词

第六集 旷世奇才(上)

第七集 旷世奇才(下)

第八集 苏门学士

第九集 婉约魁首

第十集 多面词人

第十一集 集大成者

第十二集 战乱年代

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

第十四集 辛词前奏

第十五集 爱国词人

第十六集 一代豪杰(上)

第十七集 一代豪杰(下)

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第十九集 风雅游士

第二十集 末世悲歌

第1集 宋词概览

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词,情韵犹存。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叹,已由瞬间凝结成永恒。让我们走近宋词,去领略这份含蓄迤逦的古典之美。

第2集 晏氏父子

无可奈何,落花散去;梦后微雨,弦上相思。或闲怨闲雅,或凄酸凄凉,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

第3集 词坛新声

塞下秋来,征夫清泪;千古凭高,谩嗟荣辱。王安石、范仲淹凭借浑厚的文学底蕴,挥毫着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为词坛注入遒劲的新风。

第4集 一代文豪

泪眼问花,乱红不语;明年旧地,知与谁同。欧阳修,作为引领文坛的宗师盟主,词风精致典雅,在乐观基调中感慨沉浮的命途,为宋词增添了几分平易晓畅的艺术光彩。

第5集 奉旨填词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晓风残月,无语凝噎。柳永彻底摆脱了五代含蓄委婉的风格,将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用词章娓娓道来,突破了内容和形式的窠臼,拓宽了宋词的意境内涵。

3.宋之韵中提到的所有宋词

《宋之韵》中提到的所有宋词:

李煜:相见欢,浪淘沙令

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

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鹤冲天

苏轼:江城子,定风波,念奴娇,水调歌头,浣溪沙,水龙吟

陆游:钗头凤,诉衷情,卜算子

李清照: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辛弃疾:永遇乐,水龙吟,西江月,破阵子,南乡子,贺新郎,青玉案,丑奴儿

姜夔:扬州慢,鬲梅溪令

《宋之韵》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她也是三多堂传媒自己投资的中国传统文化“韵”系列的第二部。

《宋之韵》创作历经13年,纵横20余省,行程10万多公里。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她秉承了《唐之韵》的一贯风格,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但她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的人——关注他们的喜乐哀愁、他们的沉浮荣辱、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时代深沉的温情与眷恋。

4.宋之韵观后感800字

宋之韵第18集辛派词人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

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

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

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

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

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

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把在西湖住过的三个诗人搬出来,将他们的名句改为对话,写得像个微型的独幕剧。全词不讲含蓄,不讲跌宕,构思奇特,挥洒自如。

据记载,辛弃疾看了就非常喜欢,岳飞的孙子岳珂跟刘过开玩笑说,词倒真是好词,就可惜没有药来治你这白日见鬼症。与一百年前乃至四百年前的古人聊天聊得有滋有味儿,可不是白昼见鬼吗?刘克庄也是辛派人物,诗和词都有较高的成就,不过他比辛弃疾晚了半个世纪,又活了八十多,死后七年南宋就灭亡了。

他对辛弃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辛弃疾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坛盟主。

南宋前期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江西派讲究用典,到后来诗成了典故展览,于是出现了反江西派的江湖派,主张不用典。

刘克庄是江湖派成就最大的诗人。十三世纪初,宋王朝想图侥幸,去进攻金朝,结果大败。

于是定立嘉定和议,规定每年要交纳绢三十万匹。刘克庄写诗挖苦说: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战败求和,要向金朝交纳绢百万匹,诗人还能有衣服穿吗?为满足金人的需索,西湖这里干脆砍了垂柳改种桑树吧,好多养蚕织绢去送礼呀。

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是一首怪词,他所梦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死了。因此写这首词,只是为了悼念亡友。

而悼念亡友也只是由头,实际上在抒发心中的愤懑。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词中的宝钗楼在陕西咸阳,铜雀台在河北临漳,都在金朝的辖区内。很显然,说是梦游,实际是神游统一的中国,或者说是词人强烈地渴求去开创一个统一的中国。

下片开头猛一跌落:“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一场了梦就这样被鸡声惊破了。可叹的是,古来想有所作为的书生,总是岁月匆匆流逝,却无缘建立功名,等到机会终于到来,人却又垂垂老去。

词的情绪,到这里降到了最低点,然后又用虚拟语气,使情绪往起一跃,他这种飞将军李广式的人物,要是能遇上开国皇帝刘邦该多好。当个万户侯,还不是小事一桩。

终于词人从梦中醒来,又从冥想中醒来,留给他的只是无穷的哀感。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

5.作文聆听宋之韵100字左右

唐宋之韵 意蕴幽长 诗意大唐 诗意人生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

6.已经有《唐之韵》和《宋之韵》,有没有《元之韵》

据手机帖吧 红尘诗客李浩所述:《宋之韵•宋词》,系三多堂传媒联合山西广播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良友文化基金会共同制作的二十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该片制作历经13年,是三多堂传媒热爱并倾注巨大心血的作品,被评为2014年北京首批文化精品工程。同时,该片也是三多堂传媒创意的“华之韵”三部曲《唐之韵》、《宋之韵》、《元之韵》中的第二部。

可见有《元之韵》。供参考。

7.纪录片《宋之韵》片尾曲明月几时有是谁唱的(不是指原唱)

1. 纪录片《宋之韵》片尾曲明月几时有是刘紫玉唱的。作词:苏轼,作曲:梁弘志,原唱:邓丽君。

2. 歌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宋之韵》简介:《宋之韵》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她也是三多堂传媒自己投资的中国传统文化“韵”系列的第二部。《宋之韵》创作历经13年,纵横20余省,行程10万多公里。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她秉承了《唐之韵》的一贯风格,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但她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的人——关注他们的喜乐哀愁、他们的沉浮荣辱、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时代深沉的温情与眷恋。

8.唐之韵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

9.词人蒋婕的详细介绍

悲欢离合总无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的三部曲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翦梅•舟过吴江》);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 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 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

(《白香词谱笺》p8)这首词即画面简洁,颇富概括性,无一处闲笔:第一幅画面,少年时代,闲适浪漫不更世事,色调轻艳迷离。第二幅画面,中年乃多事之秋,人在漂泊流转中,色调慷慨苍凉。

.第三幅画面,而今正值暮年,词人由跋涉而停顿僧庐。阅尽世间沧桑,深味悲欢离合,参悟之下心境并未静如止水,尚有无奈痛苦之潜流,色调黯然低沉。

蒙太奇手法的借用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构成、组合。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这首词恰以淅沥不断的雨声为画外音,在同样的“听雨”背景中,表现出不同时段人生剧目的镜头切换和叠加。词人如一高明导演,借用蒙太奇手法,创造出这一词篇时空的统一性、连续性,完成对生存环境及典型事件的描述,表达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出这一词篇时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这一手法不仅使虚构的时空具有了一定意义的逼真性,由此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视效果,引人无限遐想和回味。 意象化词语及象征手法的使用 诗词尤重意象,意象是构成诗词意蕴的基本单位。

这首词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加以概括,三幅画面均以意象化词语连缀而成,含蕴深厚。“诗的价值并不存在于表现抽象概念的诗行或散文诗中,而在于通过意象的美妙编织,能唤起情绪和沉思。

然而观念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在发生作用的,他帮助我们在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整个的意义。” ()诸如:“歌楼”、“客舟”、“僧庐”,暗寓人生主要行迹,蕴涵着不同情绪。

由“上”至“中”而“下”,色调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而在每一场景中,所用词语大都含寄托,富象征,具有符号性。

如:“红烛”、“罗帐”描绘“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适意快活;“断雁”(即孤雁)、“西风”渲染了词人的漂泊身世与孤寂心境,有游子怀乡之情愫。“僧庐”则点明词人遍尝悲欢离合,晚年引身而退,看似无情实则痛楚无限。

言近旨远,寄慨遥深 词人匠心独运,以“听雨”为线索,并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下雨本自然现象,人力难违。

词人借"听雨"寄寓人生历程多风雨之意,实迁想妙得。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

人到老年尤爱回忆往事,此时深沉的情感乃其一生的积淀。于是,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一任”,用语恰当,虚字传神,暗点词人斯时心境: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

随着词人的渐悟,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普遍性的意义终致耐人寻味之妙。 《虞美人•听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

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汲古阁词跋》),但深衷浅貌,绝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

元末之际纷纭的社会环境给善感的文人提供了忧患的舞台,同样经历末世情境的蒋捷成为他们留连的对象,这首寄寓一生遭际的词篇自然跃入眼帘。文人韩奕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