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浦仪与喝酒有关的诗句

1.有关礼仪的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

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

2.古代诗人的谥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

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

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

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

3.关于酒的谚语有那些

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客自来.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As soon as is drunk the solution thousand to worry 一醉解千愁

How to dispel melancholy, only has Dukang liquor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Lifts the liquor to drown sorrow worried that worries 举酒消愁愁更愁

The liquor meets friend thousand cup of few 酒逢知己千杯少

1.对老酒产地的赞扬。

绍兴酒源远流长,闻名天下,绍兴人为此充满着自豪。酒谚有:“越酒行天下”、“温州出棋手,绍兴出老酒”。绍兴物产富饶,人们根据其主要产品为“绍兴三只缸:酒缸、酱缸、染缸”。绍兴酒盛产于绍兴各地,历史上以东浦一带为最多最优。“醉乡宁在远,占佳浦西东”,“绍兴老酒出东浦”、“东浦十里闻酒香”,“游遍天下,勿如东浦大木桥下”,因为那里酒坊林立,酒香阵阵,诱人醉倒。

2.对酿酒工艺的概述。

绍兴酒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酿造工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酒谚非常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人们对酿酒规律的认识:“倪子要亲生,老酒要冬酿”、“做酒靠酿,种田靠秧”、“人要老格好,酒要陈格好”、“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3.对健身作用的表述。

绍兴酒谚云:“饭是根本肉长膘,酒行皮肤烟通窍”,“你会雪花飞,我会老酒咪。”,“对(买)得尺布勿遮风,吃得壶酒暖烘烘”。

4.对酒功酒德的评价。

“壶里有酒好留客”、“好肥好料上田地,好酒好肉待女婿”、“酒逢知已千杯少”、“人逢喜庆喝老酒”、“沏茶要浅,斟酒要满”、“将酒待人,并无恶意”、“朋友劝酒不劝色”。

5.对佐饮菜肴的搭配。

“生活要对手,吃酒要过口”,“过口”就是佐饮菜肴。“剁螺蛳过老酒,强盗来了不肯走”。螺蛳盛产于河湖江汊之中,鲜美耐味,老少喜欢,久食不厌,加之食用之时,啧啧有声,一颗又一颗,与小口呷呡、对酌或独饮的情味相配成趣,因此最受酒客们的欢迎。“清明螺端午虾,九月重阳吃横爬”,“横爬”就是蟹。绍兴人喜欢腌腊物,“陈酒腊鸭添,新酒豆腐干”,咸煮豆腐干也是佐酒佳肴。“骨头过老酒,卤水淘饭吃”,“前世勿修,腌菜过酒”,这是佐饮之忌。

6.对饮酒无节的规讽。

俗语曰:“酒多人病,书多人贤”、“酒行大补,多吃伤神”、“酒不可过量,话不可过头”、“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吃酒误事”、“过量酒勿可吃,意外财勿可领”、“饮酒千杯勿计较,交易丝毫莫糊涂”、“寡妇难当,独酒难饮”、“吃饭要过口,吃酒要对手”

4.李白的{把酒问月}的全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②。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③!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⑤。

① 题下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②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③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④ 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

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⑤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关于亲情的诗句

一、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呵,母亲

【作者】舒婷 【朝代】现代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五、《劝孝歌》

【作者】徐熙 【朝代】清代

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

译文

在孩子还未成为婴儿时,儿女需十个月在母腹中孕育。饿了吃母亲的肉,渴了喝母亲的血。

在儿女即将生育的出世的时刻,母亲如同在监狱中度过。惟恐在生育儿女时,怕自身和儿女因生产不顺而遭遇灾难。

6.请写出与水有关的诗句

《湖亭望水》【唐】白居易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澄水如鉴》【唐】崔颢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春水》【唐】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引水》【唐】杜甫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水》【唐】韩溉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海水》【唐】韩愈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馀泽.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春水》【唐】李建勋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四水合流》【唐】李沛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天影长波里,寒声古度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浔阳观水》【唐】李群玉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莫见九江平稳去,还从三峡嶮巇来.南经梦泽宽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直至沧溟涵贮尽,深沉不动浸昭回.《观汉水》【唐】梁洽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御沟水》【唐】卢肇万壑朝溟海,萦回岁月多.无如此沟水,咫尺奉天波.《流水》【唐】罗邺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天街带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云.静称一竿持处见,急宜孤馆觉来闻.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水帘》【唐】罗邺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帘悬处望疑真.若将此水为霖雨,更胜长垂隔路尘.《咏水》【唐】骆宾王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远水》【唐】马戴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秋光照不极,鸟影去无边.势引长云断,波轻片雪连.汀洲杳难别,万古覆苍烟.《看水》【唐】齐己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望水》【唐】司空曙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远水》【唐】项斯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蜀江水 》【唐】熊孺登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水》【唐】徐夤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大水》【唐】薛逢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水》【唐】郑谷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咏水》【唐】张文琮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山下水》【唐】周濆背云冲石出深山,浅碧泠泠一带寒.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回答者:阿不大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 20:59修改答复: 阿不大,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湖亭望水》【唐】白居易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澄水如鉴》【唐】崔颢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春水》【唐】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引水》【唐】杜甫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水》【唐】韩溉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海水》【唐】韩愈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