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无语中,这首曲子网上应该没有试听诶,至少我当初学的时候没有!我的琵琶老师曾介绍过此曲的背景:好像是白居易在某某天在一条船上看见一个女子在弹琵琶,相当优美,这是前面部分很好听的那一段,仿佛看到哦啊了婀娜的舞姿;白问此女子来自何处,那个女的说她来自宫廷.然后就在诉说宫廷生活的悲凉~\(≥▽≤)/~啦啦啦之类的,然后就在说当时宫廷的黑暗,这是曲子后面比较低沉,激烈的那一部分“此曲怎么弹?”,弹只要学就会,关键是怎么弹好,这一点很难说,根据个人对此曲的理解,自己的乐感去体会. 只能帮到此处了。 2.诉 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作者是谁作曲 吴厚元 编配 李复斌 吴厚元 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1946年11月生于湖北武汉。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美中艺术音乐学会顾问。早年从事琵琶演奏,后专攻作曲。1983至1987年他筹建院民乐团并任音乐指导。该团曾参加“英国杜伦东方音乐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国际音乐活动。吴厚元的代表作品有:第一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第二二胡协奏曲《竹韵》、京胡独奏曲《京郊行》(荣获“北京市 1982 年度音乐创作“一等奖)、京胡协奏曲《人与戏──读【三国志】有感》、琵琶协奏曲《诉——读唐诗有感》,还有坠胡曲《家乡的喜讯》、筝五重奏《三人行》等。此外为民乐团编配了许多伴奏版本,如《秦腔牌子曲》、《流浪者之歌》等。1999年8月24日因病去世,终年53岁。 3.读琵琶行有感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 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 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 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资料: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 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琵琶行。 4.读琵琶行有感《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 5.求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琵琶行》读后感《琵琶行》表现出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正如《傅雷家书》所说:“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 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 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 比诗人的心情更舒畅。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6.《琵琶行》 读后感 300字要学琵琶行了,我先预习了一遍.它的主要内容是:白居易在江边与友对饮告别,苦无音乐助兴,本已惆怅的心境更是失落,忽闻琵琶声,由此结识琵琶女.有缘的是: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而女子是落架的凤凰,于是白居易有兴作<琵琶行>赠与琵琶女. 让我动情的并不是其中的感性内容,而是它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作文怎样进步.文章的开头是一段记叙式叙述,对于这段内容我并不感到精彩甚至是失望.读完了作琵琶行的原因,就读到琵琶行本文.真是太美妙了,不愧是七言长诗,这才是白居易的作品.欣然之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是被他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打动了.白居易的语言魅力在于:你闭上眼睛回想文章,就会有如见其人(琵琶女)如闻其声(琵琶声)的感觉. 这首诗也让我明白,文学创作需要广博的学识与见闻.原因是里面的有些意境我理解不了,也不可能理解,那些意象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刀枪鸣.我见都没见过,何谈领会. 从记叙的失望到诗歌的兴然.我想到从小学记叙文到我们现在向议论文转型.原来我是在进步,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接着会是散文,然后达到高境界诗吧! 什么是诗呢!我想浓缩精炼的散文就是诗。 7.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200字白居易的《琵琶行》自古以来受到众多文人骚客们的追捧,里面的经典诗句现代人们还不时的引用两句。唐代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他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典雅或通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继承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是一个早慧诗人。 这首长篇叙事诗着力刻画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并借她的凄凉身世引出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的痛苦心情。全诗可分为3段:第一段写面见琵琶女的情况,并描写琵琶音调之美;第2段描述琵琶女的身世;第3段诗人联系自己的遭遇,倾诉悲怀。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8.《琵琶行》读后感《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 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 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 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 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 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9.《琵琶行》 读后感 300字要学琵琶行了,我先预习了一遍.它的主要内容是:白居易在江边与友对饮告别,苦无音乐助兴,本已惆怅的心境更是失落,忽闻琵琶声,由此结识琵琶女.有缘的是: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而女子是落架的凤凰,于是白居易有兴作赠与琵琶女. 让我动情的并不是其中的感性内容,而是它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作文怎样进步.文章的开头是一段记叙式叙述,对于这段内容我并不感到精彩甚至是失望.读完了作琵琶行的原因,就读到琵琶行本文.真是太美妙了,不愧是七言长诗,这才是白居易的作品.欣然之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是被他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打动了.白居易的语言魅力在于:你闭上眼睛回想文章,就会有如见其人(琵琶女)如闻其声(琵琶声)的感觉. 这首诗也让我明白,文学创作需要广博的学识与见闻.原因是里面的有些意境我理解不了,也不可能理解,那些意象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刀枪鸣.我见都没见过,何谈领会. 从记叙的失望到诗歌的兴然.我想到从小学记叙文到我们现在向议论文转型.原来我是在进步,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接着会是散文,然后达到高境界诗吧! 什么是诗呢!我想浓缩精炼的散文就是诗. 10.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200字白居易的《琵琶行》自古以来受到众多文人骚客们的追捧,里面的经典诗句现代人们还不时的引用两句。 唐代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 他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典雅或通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继承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是一个早慧诗人。 这首长篇叙事诗着力刻画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并借她的凄凉身世引出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的痛苦心情。全诗可分为3段:第一段写面见琵琶女的情况,并描写琵琶音调之美;第2段描述琵琶女的身世;第3段诗人联系自己的遭遇,倾诉悲怀。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