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猪的诗句有哪些1.(唐)韩愈《崔十七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 上言酒味酸,冬衣竟未擐。下言人吏稀,惟足彪与虥。又言致猪鹿,此语乃善幻。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 2.(宋)苏轼《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3.(唐)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 伊昔逢丧乱,历数闰当馀。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尔为背风鸟,我为涸辙鱼。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初。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 4.(宋)舒岳祥《山居》 雀饮梅凡雪,鱼吞水面云。山居差有味,世事不堪闻。野烧穷猪穴,晴霄转雁群。溪寒春未著,闰月压余分。 5.(宋)无名氏《德兴邑廨石刻》 仕宦之身,天涯海畔。行商之身,南州北县。不如田舍,长拘见面。门无官府,身即强健。麻麦遍地,猪羊满圈。 6.(宋) 赵汝鐩《缠头曲》 尾声方断地衣卷,忽闻鼙鼓喧渔阳。播迁才出望贤路,玉食未进日卓午。粝饭胡饼能几许,不饱皇孙及妃主。阿蛮知是何处去,但见猪龙胡旋舞。 7.(宋)黄庭坚《长短星歌》 十月猪,白头一笑献士夫。杀身愿为鲁津伯,申封兰王十四都。十一月鼠,列十二辰配龙虎。二十二年看仙飞,一朝化作蝙蝠去。十二月牛,百户椎肥醉九州。角端围寸二十五,良弓之材牛带牛。 8.(宋)杨万里《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 涂客前春荷一猪,城门卖得两千余。明朝回到石斧岭,连吃数刀今在无。 2.形容“猪”的美好诗句有哪些1、《猪年说猪》 作者:现代·罗启明 大腹便便碍了谁,神闲气定长长肥。 吃香喝辣难行远,遇雨随风可奋飞。 常要欢愉游四海,不需愁苦量三围。 逆来顺受无人比,傻傻痴痴乐恶菲。 2、《猪肉颂》 作者:宋·苏轼 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3、《猪》 作者:现代·冯伟 猪, 无忧无虑, 短暂的享受, 却献出了全部。 4、《猪年说猪》 作者:现代·梁平 猪年猪福到,新居格调高。 莫笑猪愚痴,阁楼最逍遥。 5、《猪》 作者:现代·陈国玉 不与世俗相论争,耿直乌金是福星。 肥头大耳显诚意,憨首笨脑露呆萌; 室中有豕为家字,畜内无猪不成名。 且看西天取经路:斩妖驱魔有天篷。 3.关于猪的古诗关于猪的古诗有 1.《秋词》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八月暑退凉风生,家家场中打稻声。 穗多粒饱三倍熟,车轴压折人肩赬。 常年县符闹如雨,道上即今无吏行。 乡闾老稚迭歌舞,灶釜日餐猪羊烹。 2.《忆昔》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忆昔浮江发剑南,夕阳船尾每相衔。 楠阴暗处寻高寺,荔子红时宿下严。 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 区区陈迹何由记,惟有征尘尚满衫。 3.《山中》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寂寂门无长者车,穿深逗密惬幽居。 花能红白锦相似,山自青苍画不如。 鹤骨政应先狗马,雏孙殊未辨龙猪。 4.《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这一灯,处甚起。 没踪由,难拟议。 三贤十圣眼见如盲,芥狗泥猪放光动地。 大家吹灭暗中行,然灯佛在你脚底。 5.《颂古三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玿 明月大悲院裹斋,铁围山岳尽冲开。 猪头象鼻,乌觜鱼腮。 石人抚掌呵呵笑,寒山拾得在天台。 4.赞美猪的诗句关于猪的古诗有 1.《秋词》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八月暑退凉风生,家家场中打稻声。 穗多粒饱三倍熟,车轴压折人肩赬。常年县符闹如雨,道上即今无吏行。 乡闾老稚迭歌舞,灶釜日餐猪羊烹。 2.《忆昔》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忆昔浮江发剑南,夕阳船尾每相衔。 楠阴暗处寻高寺,荔子红时宿下严。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 区区陈迹何由记,惟有征尘尚满衫。 3.《山中》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寂寂门无长者车,穿深逗密惬幽居。 花能红白锦相似,山自青苍画不如。鹤骨政应先狗马,雏孙殊未辨龙猪。 4.《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这一灯,处甚起。没踪由,难拟议。 三贤十圣眼见如盲,芥狗泥猪放光动地。大家吹灭暗中行,然灯佛在你脚底。 5.《颂古三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玿 明月大悲院裹斋,铁围山岳尽冲开。猪头象鼻,乌觜鱼腮。 石人抚掌呵呵笑,寒山拾得在天台。 5.赞美猪的诗句有哪些1、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宋代: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释义:不知道泉下有龙猪,坐在雷神降雨时乘坐的天车上开始寻访。 2、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元代:王冕《冀州道中》 释义:哪怕是有好儿孙,也不过过得是猪狗不如的日子。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南北朝:佚名《木兰辞》 释义: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4、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清代:蒲松龄《促织》 释义: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 5、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 ——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 释义:猪吃的是死人的肉,人再吃死猪的肠子,猪不嫌弃人肉臭,人反而称赞猪肉很香。 6.形容猪吃食的成语狼吞虎咽 láng tūn hǔ yà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于形容吃东西的样子。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正音】咽;不能读作“yīn”或“yè”。 【辨形】吞;不能写作“舌”。 【近义词】大吃大喝、饥不择食、食不甘味 【反义词】细嚼慢咽 【辨析】~和“饥不择食”有相似之处。而~偏重在外表的形体动作。但“饥不择食”偏重在饿得急了;顾不上选择食物;除吃东西外;还可形容对其他方面的迫切需要。 【例句】大家见他~吃东西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7.关于与猪的诗词1、磨刀霍霍向猪羊 南北朝 南北无名 《木兰辞》 2、蒙鞑残兵骑猪遁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二郎神》 3、乃一龙一猪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 4、猪吃死人肉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5、人吃死猪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6、猪不嫌人臭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7、人反道猪香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8、猪死抛水内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9、贪淫状若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0、犹如猪及羊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1、如猪在圈卧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2、猪吃死人肉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3、人吃死猪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4、猪不嫌人臭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5、人反道猪香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6、猪死抛水内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7、贪淫状若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8、犹如猪及羊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9、如猪在圈卧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0、烹猪又宰羊 唐 拾得 《诗》 21、龙猪不计儿时会 宋 陆文圭 《满江红 送理伯雍同知改除转运判官》 22、屋头还听岁猪鸣 宋 陆游 《北园杂咏》 23、灶釜日餐猪羊烹 宋 陆游 《秋词》 24、儿童切莫话龙猪 宋 陆游 《秋夜读书有感》 25、阑猪丰募兰疑 宋 陆游 《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 26、硖口烹猪赛龙庙 宋 陆游 《忆昔》 27、猪头烂热双鱼鲜 宋 范成大 《祭灶词》 28、雏孙殊未辨龙猪 宋 方岳 《山中》 29、买猪祭波神 宋 姜夔 《昔游诗》 30、两家子各判猪龙 宋 刘克庄 《用强甫蒙仲韵十首》 31、灸猪左膊上 宋 释崇岳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32、留得猪头碍塞人 宋 释明辩 《颂古十六首》 33、咬猪狗汉转风流 宋 释如净 《偈颂三十四首》 34、猪头象鼻 宋 释玿 《颂古三十一首》 35、芥狗泥猪放光动地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 36、泥猪疥狗 宋 释师范 《偈颂七十六首》 37、猪羊犬马折经金 宋 释印肃 《偈颂三十首》 38、灸猪左膊上 宋 释智愚 《偈颂十七首》 39、猪牙叶未残 宋 王之望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 40、狗猪行状称为妙 宋 张继先 《金丹诗四十八首》 8.形容好吃的古代诗句,能琅琅上口的,不要形容某个食物的诗句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 东坡肉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1085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1089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 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 东坡肉据考是为纪念东坡所做,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秋,黄河决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 徐州知州苏轼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洪水,并于次年修筑“苏堤”。百姓感谢苏东坡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州府感谢苏公。 苏公推辞不掉,将这些肉加工成熟后再回赠百姓。 苏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回赠肉”的特点是鲜香醇厚,油而不腻。苏东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之为“东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头的各家饭庄,您仍然可领略到东坡肉带给您的回味无穷的满口醇香。“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扩展资料: 现在的东坡肉肉都是非常美味的,肥瘦结合,肥而不腻,软糯合口,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调料味道妙不可言。 不过苏东坡当时的东坡肉可不是这么美味的啊,当时的东坡肉也就是煮一下,弄点盐,没有那么多调料搁现在我是肯定吃不下去的,不过对于宋代的时候的那些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东西了。所以真正的由苏东坡做的东坡肉就是市场上贱卖的廉价猪肉,然后用清水煮的。 有点味道的东坡肉也就是从明代的时候开始的,挑选上等的猪肉,要肥瘦相间,烹饪的时候也加入了很多调料,糖,酱油和料酒,不是寡淡的清水,口味比较重,明代时候的东坡肉才是我能接受的东坡肉。 不过,如果没有宋代时候苏东坡解锁了猪肉,。 9.描写吃诗句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