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三百首》中古汉语版

1.唐代人说话和粤语有点像吗

中古汉语听起来像粤语吗?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具备文字之美,也具备音韵之美。只是唐代的诗人们早已不在人世,也没有录音设备,唐诗到底该怎么读,从何考证?

近日,网络上流传起《唐诗三百首》的中古汉语配音朗诵版,部分听过配音的网友们表示:“怎么唐代人说话有点像粤语?”很难想象,大唐长安的诗人们朗诵诗歌,发音并不像现在的陕西话,而是像粤语?

这部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唐诗三百首》中古汉语朗诵版,由电子书出版机构字节社推出,收纳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记者还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诗,被逐字配上了音标,这些音标都有别于传统的汉语拼音。

作者严实自称是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他向记者介绍,该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根据对韵书《切韵》的考据,构拟了一种中古汉语(注:中古,即三国至宋朝时期),进行朗诵。他表示,书中的整个音系,还有每一个音,都是有考证的,且参考了很多音韵学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该书“虽不算学术著作,或类似于科普” 。

据介绍,在隋文帝年间由陆法言主编的《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古韵书,此前的语音已无法系统考证,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士族所使用的语言。之后各朝各代虽然口语发音有变化,但韵书依旧遵循《切韵》系统编修。大多数汉语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闽语外——的发音基本都是切韵音系的继承,例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的汉字发音等。

而北师大语言学教授王宁则告诉记者,根据某些韵书,对古代语音进行构拟,在学界很常见,但是多为对音韵的体系和关系进行的构拟,而根据一些方言和范文,对发音进行准确构拟还原,“比如对唐代人说话的声音的还原”,则较难实现,她表示:“这种构拟是难以证伪也难以证实的。”

为什么《唐诗三百首》中古汉语版读起来像粤语?这个问题是很多好奇的网友关心的。

在古汉语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粤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某些特征(例如保留大量入声字)。但是,严实表示,不能因此认定用粤语读唐诗才是正宗发音,也不能认定以北方方言为本的普通话则是“不文”的外族语(“胡人话”)。他在《中古汉语语音教程》的序里说,如果读者觉得他的读音听起来像广东话,是因为如今的普通话乃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人们比较熟悉北方话。

针对粤语是否能代表中古汉语的问题,王宁认为,语言的演变非常复杂,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来,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词汇。“在吴语区、赣南语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语音中的入声字”,但是,没有哪种现代方言会和一千多年前的汉语完全一样,方言的演变,除了时间的影响,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难说哪一时期的哪一种方言更接近中古汉语,比如唐朝话。”

网友众议

@忘机子_有父策风陆孙氏:中古读音应该不能完全复原的,这个系统还是构拟的吧?

@晓风_机器学习:好悲剧,除了最后一句“一览众山小”,其余的完全没听懂;敢情古汉语和当代汉语发音区别这么大!

@无所短长:这是很无聊的噱头。古音作为专门的研究以及在特定的专业范围内使用是有价值的,但播及民众极其没有必要。好比木乃伊摆放在博物馆有展示价值,对考古学家有研究意义,但放到大众家里当摆设就恐怖了。

@yuanshan伟岭:《望岳》之神曲。

@寒潭侠隐:这怎么看着都像是闽南话啊。

@Captain在云端:虽然不习惯,但是粤语是留存古汉语发音较多的方言,听同学用粤语念过《鹅鹅鹅》,非常美。

2.揭秘:唐代人说话和粤语有点像吗

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的春季,那年在亚洲历法中称为马儿年。

在一座可眺望远处斡难河的孤立而又光秃的小山丘上,一位被抢夺来的名叫诃额仑的年轻女子,艰难地生出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周围都是陌生人,诃额仑在远离抚育过她的家庭和她所熟悉的世界里分娩。

这个地方不是她的家乡,如今将她迎娶为妻的男人,并不是原先那位早已与她完婚的男人。在不久前,她的命运就变得如此迥异。

她曾是另一位年轻勇士、篾儿乞惕部落人赤列都的妻子。他经过草原东部时,遇到了来自以盛产美女出名的斡勒忽讷部落的诃额仑,于是就追求她。

按照草原传统,在娶诃额仑回部落之前,他要给她的父母提供聘礼并为他们干几年活。刚一完婚,两人便独自开始跋涉数周的路程,返回他的家乡。

根据《秘史》记载,她坐在一辆由一头公牛或牦牛拉着的黑色幌车上,而她那引以为荣的丈夫则骑着褐色的马,伴随在车旁。诃额仑那时可能还不满十六岁。

没等这对新婚夫妇注意到他,这位猎人就策马飞奔,回到营地,找到他的两位兄弟。也许是太贫穷,拿不出为迎娶诃额仑这般的女子为妻所必需的聘礼;也或许是因为不愿对她的父母履行新郎应服的传统家内役,这位猎人选择了草原上获取新娘的第二种普通的方式——抢婚。

三兄弟出发径直去寻找他们的猎物。当他们迅猛扑向这对夫妇的时候,赤列都立即策马急行,将攻击者从幌车旁引开,果然如其所料,三兄弟跑去追赶他。

他环绕山岭,试图设法摆脱他们,但却是徒劳的。赤列都又回到新娘的身边,但在那时诃额仑明白,她的丈夫是无法骗过攻击者的,他们不在自己的领地内,攻击者很快便会回来。

虽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但为救丈夫一命,她决定呆在原地并向抢劫者投降。如果她与赤列都一起骑马逃走,他们将会被俘,而且赤列都将会被杀。

但如果让赤列都独自逃走的话,那么就仅有她一人被俘而已。网络配图按《秘史》的叙述,为说服丈夫配合她的计划,她对赤列都说:“如果你活着,每个方向、每个毡车里都有少女等着你。

你能找到另一位女人做你的新娘,你可以将再娶的妇人称为诃额仑来代替我。”诃额仑迅速地脱下身上的衫儿,并敦促她的新婚丈夫“快速逃离”。

她将衫儿抛到他脸上作为分别的表示,并说:“随身带着这个,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可以闻到我的气味。”自那天之后,等待诃额仑的将是历经波折的漫漫人生之路,而且她已注定不能再见到她的初恋丈夫。

在抽身逃离绑架者的时候,赤列都抓起脸上的衫儿,亦步亦趋,无数次回首张望诃额仑。他的黑色长辫像是鞭子一样,来回地抽打在他的双肩与胸膛之间。

眼看着丈夫跨过关口,永远地在她眼前消失时,诃额仑发泄了积郁在心底的所有感情。《秘史》记载道,她仰天嘶吼,以至于“搅动了斡难河水”,而且“震动了林间山谷”。

抢夺她的人——这位注定要成为她新丈夫的男人,就是也速该,他属于一个弱小而且不重要的氏族群体,这一群体后来就是以蒙古而闻名的。但在此时,他只不过是孛儿只斤氏族的成员,而此时的孛儿只斤氏族依附于势力强大的泰亦赤兀惕部落。

令诃额仑头痛的不是也速该的地位,而是他已有一个妻子,名叫索济格勒(Sochigel),并育有一子。诃额仑将不得不在家族内为争夺她的地位而努力。

有穹顶帐篷的住宅是用毛毡环绕,扎在格式框架上构成的,如果幸运的话,两位妇人大概会生活在各自的帐篷内,但即使不在同一个帐篷内,她们仍将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中古汉语听起来像粤语吗?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具备文字之美,也具备音韵之美。只是唐代的诗人们早已不在人世,也没有录音设备,唐诗到底该怎么读,从何考证?近日,网络上流传起《唐诗三百首》的中古汉语配音朗诵版,部分听过配音的网友们表示:“怎么唐代人说话有点像粤语?”很难想象,大唐长安的诗人们朗诵诗歌,发音并不像现在的陕西话,而是像粤语?这部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唐诗三百首》中古汉语朗诵版,由电子书出版机构字节社推出,收纳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

记者还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诗,被逐字配上了音标,这些音标都有别于传统的汉语拼音。作者严实自称是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他向记者介绍,该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根据对韵书《切韵》的考据,构拟了一种中古汉语(注:中古,即三国至宋朝时期),进行朗诵。

他表示,书中的整个音系,还有每一个音,都是有考证的,且参考了很多音韵学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该书“虽不算学术著作,或类似于科普”。

据介绍,在隋文帝年间由陆法言主编的《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古韵书,此前的语音已无法系统考证,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士族所使用的语言。之后各朝各代虽然口语发音有变化,但韵书依旧遵循《切韵》系统编修。

大多数汉语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闽语外——的发音基本都是切韵音系的继承,例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的汉字发音等。而北师大语言学教授王宁则告诉记者,根据某些韵书,对古代语音进行构拟,在学界很常见,但是多为对音韵的体系和关系进。

3.古代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

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

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

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唐诗三百首》向来有几种注释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清李盘的《注释唐诗三百首》等,其中以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教为简明。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沫的《唐诗三百首》最为流行。

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

4.带拼音的《唐诗300首》

春晓 孟浩然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 回乡偶书 贺知章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静夜思 李白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咏鹅 骆宾王é é é鹅 ,鹅 , 鹅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白 毛 浮 绿 水 ,hōng zhǎng bō qīng bō红 掌 拨 清 波 。敕勒歌 北朝民歌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 , 笼 盖 四 野 。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

《唐诗300首》介绍:《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11篇)之作,从前是家弦户诵的儿童诗教启蒙书,所以比较浅显,读者容易接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推荐诗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

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5.看过好几种唐诗三百首,有些莫名其妙,各个版本都不同,哪位大神知

《唐诗三百首》向来有几种注释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清李盘的《注释唐诗三百首》等,其中以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教为简明。

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沫的《唐诗三百首[1]》最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版,对艺术特色的讲解甚为详切。今人唐诗选本较多,兹介绍两种:一是葛兆光《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唐诗282首,凡七十八家,选诗颇具眼量,小传、注释新见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诗500余首,按体例排列,注释简明,分析详备。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6.《唐诗三百首》有三百首诗吗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它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选者仅署名“蘅塘退士”,后经现代学者的考证,才确定为孙洙。

孙洙(1711~1778),字临西,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这本《唐诗三百首》是他和他的继室徐兰英经商讨后作为家塾课本所编选的。

自问世以来,就被奉为最成功的唐诗选本。 然而面对此书,不少读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书中真的收录了整三百首唐诗吗?答案是否定的。

《唐诗三百首》共选诗人七十七家,收录诗作三百一十余首。从所选的诗人和诗作来看,此书主要选取了盛唐和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的代表作。

从编排体例来看,此书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囊括了唐代诗歌的全部 体裁。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三百首”这个书名,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有的说取自所选诗的概数。

7.《唐诗三百首》全集一共有多少首诗

共311首。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

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

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

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诗集部分诗人介绍:

1、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3、崔颢

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4、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唐诗三百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