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写一篇关于宋词的论文,谁能帮帮忙丫宋词美学思潮初探[摘 要]宋代美学思潮的运行,更多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的思想文化层次演进。 以宋文学的代表——宋词的美学风格分析来看,宋人的美学观念趋向于婉约含蓄,形成独特的美的韵味,同时北南宋的美学思潮的内涵又略有差别,婉约含蓄中又带有豪放和激昂,形成宋美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宋词 审美 豪放 婉约继盛唐之后的宋王朝,始终是一个内忧外患交困,积贫积弱的王朝,然而,就中华民族的封建文化的发展而言,正是由于宋所处的独特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才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在这个时期内走向了成熟,传统的美学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深化和实现,使得宋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居了无可非议的重要地位,显示出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从宋文学的代表——宋词来看,晏殊词清丽洒脱,柳永词浪漫缠绵,苏轼词旷达恢弘,辛弃疾词豪放激昂……这些动人的华美篇章,折射着那一代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风尚和审美理想,反映着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美学观念、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 虽然我学力尚浅,很多知识的构建还不够充分,但由于我对宋词及美学的兴趣和平时的积累,我将通过对宋词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风格的分析,由宋文学的创作主体即审美主体的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入手探析所蕴涵并体现在宋词中的美学思潮的特点和美学风格。 美,是要靠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去追寻,去发现,去体味的。宋代社会的审美主体首先是其社会成员中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正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觅适合自我审美情趣的美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美的过程中,他们日渐成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风格,创造出了属于宋人自己的审美心理机制和美的创造方式,展现出与前代的美学模式风采迥异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 并形成具有其代表意义的书斋美学。在优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成为统治集团成员的宋文人士大夫们,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因此而比别人更会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 这是士大夫阶层审美观念滋生的土壤,滋养出敏锐细腻的感觉能力,成为了既有钱又有闲的文人雅士自然而然将追寻的目光转向文艺生活,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领域。 同时,用词这种比诗更宽松又讲求韵律的文学样式来反映他们的审美情趣,寄托审美理想。 词,产生于唐五代,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于音乐脱离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词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初时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加工,有了格式和音韵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换一个角度来说,词,产生于人们通俗的审美享受的需要,觥筹交错,肴蔌杂陈前的清歌妙舞,无形中陶冶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激发了士大夫以清绝之辞助娇娆之态的雅兴,审美主体兴致盎然地观照审美对象,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所谓审美享受,是通过审美感受所获得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共同和谐振运动的极致状态,表现为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人的审美需要,直接表现在审美享受的追求上,尽管这是通过个人的审美活动获得的,但却渗透着宽广的社会内容,反映出个体审美心理和社会审美心理的统一。 而宋文人士大夫对室内乐舞的欣赏并以词助兴的审美方式,体现了在温饱满足后进而向更高文化层次追求的审美享受。 如此看来,似乎宋文人士大夫终日沉沦于妍歌妙舞,放荡不羁之中,实际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宋初的代表词人——晏殊。 晏殊,14岁时即以神童之名进见皇帝,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的太平宰相。在凡人眼中,这是何等的大富大贵!“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运歌席莫辞频。”⑴“一曲细丝清脆,椅朱唇。 斟绿酒、掩红巾。”⑵“蜀弦高,羌管脆,慢扬舞娥香袂。 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⑶晏词中有大量相似的关于歌舞宴席的作品,声色歌舞跃然纸上,然而萦绕于词人胸怀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思。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⑷“劝君绿酒金杯,莫嫌经管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⑸词中情调乃是词人主观情愫的外化。 本来该是美好的意象,出现在词人笔下时却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春花秋草的生命力何其旺盛,在词人眼中却不过是年华飞逝的标记;千娇百媚的歌儿舞女何其楚楚动人,亦难化解词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位居三公是多少人的梦想,词人却并未感到多少的乐趣,反而发出意味深长的人生喟叹。未中前的清灯苦卷,高中后的大福大贵,眼前的一切富贵繁华真实而又虚幻,巨大的反差使词人的内心中产生难以言传的复杂思绪。 个人经历的前后变化,亦是宋代士大夫人生道路的概括和缩影,而在晏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情结,其实也正是这个文化阶层亦即时代审美主体共同的心态。 在经历千辛万苦后获得功名利禄,短暂的得意之后,没有了压力,失落了最高层次的追求,反而有一种若有所失的空。 2.与诗词和美学有关的参考文献《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①,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禾农〕nong3。 ①他本皆作“深谷”。 【沉著】 绿林①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①他本多作“绿杉”。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纵。 月出东?,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上穴下目〕yao3。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①,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①他本多作“露余山青”。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①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①他本皆作“具道适往”。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①,若不②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①他本多作“涉难”。 ②他本多作“已不”。 【豪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①。 天风浪浪,海风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①他本皆作“以狂”。 【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①他本多作“池”。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①,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①他本多作“欲生”。 【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 控物①自富,与率为期。 ?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①他本多作“拾物”。 【清奇】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①,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寻幽,载瞻②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渫”去三点水换“尸”部首〕xie4。 ①他本多作“满汀”。 ②他本多作“载行”。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如幽匪藏。 水理漩□,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氵伏〕fu2。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3.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绝句英译的特点 盛 艳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研 广州 510275) 摘要: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 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拟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①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 ②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③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关键词:照应,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神形兼备的艺术。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词汇量大,内涵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文章已经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评论,本文则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不同的译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从而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绝句的语篇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下面以一首著名的唐诗的两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盛唐七绝,也是中国绝句的顶峰之作。 其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了许渊冲的译作与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全诗28个字,用简炼的笔头表现了庐山香炉峰的顶天立地,云海弥漫以及瀑布的动态与气势。 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原诗中,李白是通过意想的联想将全诗融会贯通。绝句中所用到的词语词性单纯,分为四类: 名词:日,香炉,紫烟,瀑布,川,飞流,三千尺,银河,九天 动词:照,生,看,挂,下,疑,是,落 副词:遥,直 形容词:前 从co-referential的角度来分析。 词汇的衔接指通过词义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hyponymy),互补,整体与部分(metonymy)等关系,来使语篇连贯。(黄国文 1988)词汇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与同现关系(collocation)。 原绝句中用来指称瀑布的词语为:瀑布——飞流——银河,是由实到虚,步步推进的。从诗歌的意境上说,“瀑布”为实写,“飞流”则是对瀑布进行动态的描绘,“飞”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 “银河”则是虚写,“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实际中的瀑布喻为天上繁星交织,气势宏大的银河。通过相似的词汇层层推进,瀑布的形态被生动的描绘出来。 描述瀑布飞流的动词也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对照的词汇链:挂——下——落。这三个词语中,“挂”是静态的,而“下”与“落”都是动态的。 这三个词语均是同一词汇平面上的, 虽然在绝句中没有明显的表示语篇衔接的词语,但这两条词汇起到了内在的连接作用,使得读者有一个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的涵义。这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如下: 译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许渊冲) 译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在叙述瀑布的名词链中, 译文1用了代词it来表示瀑布,并且用其局部词torrent 来进行词汇复现。 在汉诗中,“瀑布”,“飞流”“银河” 均在同一词汇层面上,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即是:迅捷,宏大。许译采取了两种语篇衔接手段①it的运用 ②“飞流”被译为torrent 。 它虽然与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词。局部词的使用使得全诗连贯,给人一种具体而又逼真的感觉。 愿诗通过“生紫烟”,“遥看”以及“落九天”来突出庐山的高与险。而在译诗中的词汇衔接则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虚写变为实写。 在绝句中,最后一句是“疑是”,“疑”表现了作者对瀑布宏大景象的赞美,as if则丢弃。 4.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绝句英译的特点 盛 艳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研 广州 510275) 摘要: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 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拟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①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 ②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③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关键词:照应,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神形兼备的艺术。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词汇量大,内涵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文章已经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评论,本文则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不同的译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从而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绝句的语篇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下面以一首著名的唐诗的两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盛唐七绝,也是中国绝句的顶峰之作。 其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了许渊冲的译作与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全诗28个字,用简炼的笔头表现了庐山香炉峰的顶天立地,云海弥漫以及瀑布的动态与气势。 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原诗中,李白是通过意想的联想将全诗融会贯通。绝句中所用到的词语词性单纯,分为四类: 名词:日,香炉,紫烟,瀑布,川,飞流,三千尺,银河,九天 动词:照,生,看,挂,下,疑,是,落 副词:遥,直 形容词:前 从co-referential的角度来分析。 词汇的衔接指通过词义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hyponymy),互补,整体与部分(metonymy)等关系,来使语篇连贯。(黄国文 1988)词汇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与同现关系(collocation)。 原绝句中用来指称瀑布的词语为:瀑布——飞流——银河,是由实到虚,步步推进的。从诗歌的意境上说,“瀑布”为实写,“飞流”则是对瀑布进行动态的描绘,“飞”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 “银河”则是虚写,“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实际中的瀑布喻为天上繁星交织,气势宏大的银河。通过相似的词汇层层推进,瀑布的形态被生动的描绘出来。 描述瀑布飞流的动词也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对照的词汇链:挂——下——落。这三个词语中,“挂”是静态的,而“下”与“落”都是动态的。 这三个词语均是同一词汇平面上的, 虽然在绝句中没有明显的表示语篇衔接的词语,但这两条词汇起到了内在的连接作用,使得读者有一个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的涵义。这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如下: 译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许渊冲) 译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在叙述瀑布的名词链中, 译文1用了代词it来表示瀑布,并且用其局部词torrent 来进行词汇复现。 在汉诗中,“瀑布”,“飞流”“银河” 均在同一词汇层面上,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即是:迅捷,宏大。许译采取了两种语篇衔接手段①it的运用 ②“飞流”被译为torrent 。 它虽然与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词。局部词的使用使得全诗连贯,给人一种具体而又逼真的感觉。 愿诗通过“生紫烟”,“遥看”以及“落九天”来突出庐山的高与险。而在译诗中的词汇衔接则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虚写变为实写。 在绝句中,最后一句是“疑是”,“疑”表现了作者对瀑布宏大景象的赞美,。 5.求诗词赏析好书人间词话《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唐诗鉴赏辞典《杜诗镜铨》 1.《诗的八堂课》: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 —— 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能够品味诗的味道。 中酒在中秋,杯中有湛湛古典。夜月如梦游,流光流水呀流年。 ——《中秋》 通往学诗入门与诗学进阶的八堂课: (1)博弈:写诗就是下棋? 下棋是理性上的竞争,奕棋型的诗人必须是精算师,要耐心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追求最佳。比如卞之琳。 (2)滋味: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 (3)声文:语音与某种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物性挂钩,这是公开的秘密。 (4)肌理: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到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5)玄思:“哲理诗”文本基本上跟包装纸一样,一打开就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哲理放在里面。 (6)情色: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乡愁: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 (8)死亡: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2.《谈艺录》:中国第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谈艺录》出而诗话亡。 —— 钱学专家陆文虎 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 钱钟书 《谈艺录》近130种诗话,500余种西方论著: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十个文艺理论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的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妙悟与神韵、理趣、于山水中见性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文章布置的“行布”、比兴风骚、曲喻、心手物相应、词与意的离合。突破“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 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3.《冠英说诗》:收录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 五十丝弦记逝年,庄生晓梦已如烟。诗人比兴容多义,无事纷纭议郑笺。 —— 余冠英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 “博”有“大”义,雅也有“大”义,《世说新语》有“雅量”一门,雅量即是大量。“博”与“雅”相连成词是常见的,多识广闻谓之“博雅”,如《楚辞章句》谓淮南王“博雅好古”。 对于人品而言,像黄宪那样“汪汪若千顷波”方不愧“雅流”。对于诗文而言,有这样汪汪千顷的气象,也没有不雅的。 本书末尾加入了作者生前发表的小篇幅文章和古体诗作品。 4.《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之作。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 叶圣陶《诗言志辨》:从“诗言志”的意念为中心。 研究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条诗论的史的发展。《经典常谈》: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更为亲近、熟悉。 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 5. 《词谱律析》(全两册) :从格式到风格解读词谱之美,谱书专著中的全新体例尝试。 精选最为常用、最具特色之135调。 究词律词谱之变,体会词语之美。 既是一部常用调谱书,又是其律理论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辛弃疾词 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 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 晁冲之词——豆句在声律上往往给人一种激越、昂扬的感觉,即如一首歌曲唱到结尾前,要将声调挑起,推向高潮。这两个豆句之后,用一个六言句作结,便起到这种作用。 附解:仄韵格汉宫春此调还有“仄韵格”,如康与之《汉宫春·慈宁殿元夕被旨作》。此词句读,包括豆句等,皆与张先平韵体词完全相同,只是将字尾改作仄韵。 延伸阅读:诗词格律详解系列 《诗律详解》《词律综述》 6.《李清照诗词选》:近半个世纪研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集成”之作。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代词宗”夏承焘说“易安心事岳王知”,乃是指李清照与爱国名将岳飞有着同样的江山社稷之虑。 本书更贴近李清照的种种内心隐秘,从而绎出李易安的诸种“心事”——在作者四十年间有关李清照的十余种撰著中,陆续考证出其幼年失恃、党争株连、婕妤之叹,以及终生无嗣的庄姜之悲等等十余桩“心事”,提出了多种新人耳目的独到见解。 延伸阅读: (1)古代诗词典藏本(袁行霈主编) “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以“阐释经典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