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咏物的宋词并带有意思和赏析

1.经典宋词解释并赏析

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

2.有没有优美的宋词,并附上一百字左右的赏析,谢谢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易得凋零⑤,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凄凉院落,几番春暮?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⑤?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

[注释]

①宴山亭:词牌名。“宴”通“燕”。

②冰绡:洁白如冰的丝织品,此处比喻杏花的花瓣。

③靓(jìng)妆:美丽的妆饰。

④蕊珠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⑤会:理解,懂得。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赵佶被人掳掠北去途中,见杏花而怀念故国的伤怀之作。开头描绘杏花的形态色彩,接着以杏花的美丽妆饰与天上宫女对比,透过此花,人们能看到曾为帝王、现为囚徒的作者及今日的后宫佳丽憔悴飘零的落魄之态。下阕由上阕写杏花转为写人。题意是“北上见杏花”,并非专咏物,所以“凭寄离恨重重”承上启下。“离恨”为点睛之笔。借对梦的期待,委婉表达,此刻的作者伤心到连梦也不做了!

3.优美的宋词加赏析意思

那就奉上一首本人最喜欢的词吧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语解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清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4.求两首唐诗宋词,并带有详细的赏析和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①,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②何处教吹箫。

【注释】

①迢迢:形容遥远。

②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简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①,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②。

【注释】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评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 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声声慢

【宋】李清照

5.优美的宋词加赏析意思

那就奉上一首本人最喜欢的词吧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语解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清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

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

"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

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

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6.谁有写咏物的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诗经里面的诗 (各一首)

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

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元曲:

蝶恋花

春里相思奈何天,花飞如雾,柳絮散如烟。

夏日相思日偏长,撩乱情愁似凄凉。

秋雨淋淋愁更添,叶落飘零,燕去塔独闲。

冬夜难眠晓难还,莫道千古情丝连?

宋词: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现代诗: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近代诗:

戴望舒

原名戴梦鸥,三十年代的“现代派”代表诗人。《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7.诗词鉴赏高手请进

一: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请说说诗中连用两个“自”字的作用.

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韵律悠然,意态闲适。

二:2.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梧桐树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深深扎根于大地。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能够适应环境,顶受风雨。

3.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本诗借桐树这个意象,借物抒情,诗以咏志,诗人在变法中,受到种种打击,却志存高远,正直不屈,桐树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并表明了自己坚持依靠群众的力量,将自己献身于自己变法事业的决心。

三:4.请解释颈联的含义:

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这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颈联虽宇宇写蝉,然意不在蝉。这两句诗,写得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5.指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表现手法。

作者用比兴的手法把人生感触倾注到秋蝉身上,表现了由蝉声所触发的作者的羁旅愁思的凄凉和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的生命悲哀,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四:6.《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风致翩翩”,写出了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极甚生动。诗中前两句如何体现了这个特点,试作分析。

答: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一树春风千万枝”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嫩于金色软于丝”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将春日的柳枝刻画得极富风情,娇媚百态,柔若春水一般,极有风致。

7.“尽日无人属阿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此句极写柳之落寞,这里的孤寂落寞,整天没有人来欣赏他的风致。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抒发了对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8.唐诗宋词各5首并各附带50字赏析

唐诗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 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

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

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

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9.比较有意义的唐诗宋词并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终于没有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啊!

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10.两首宋词 带翻译 带赏析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简析】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

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简洁的分析方法)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赏析 。..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