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人姜夔的文章

1.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的简介

【作者小传】: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2.求姜夔 扬州慢的鉴赏文章,详细一些的

姜夔 kuí 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

3.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的简介

【作者小传】: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

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

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

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

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

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

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4.南宋词人姜夔 姜夔是什么派的词人

姜夔,在南宋词派中也算是独树一帜,有所成就。他是今天的江西人,一生却在安徽、江苏、浙江一带都有所活动。年少时期跟随父亲到达汉阳,父亲死后,他移居至湖州,而作品大多是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游历的时候写的,一生潇洒自在,却不得朝堂一展抱负,最终死在杭州。

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他善于运用自己擅长的音律作词,他的词既可以自由散漫,也可以格律严密,主要在于他的词的意境十分动人,他的作品都被冠以空灵含蓄的特点。而且鉴于他本人十分通晓音律,他写的词都可以自己作曲给人家传唱,并且由于性格的多重特点,姜夔的词也具备多彩的元素。其中既有感伤怀古的词句,也有单纯的游记,还有对于不得功名的不甘,也不缺感情世界的情谊。甚至有的人评价姜夔称他是继苏轼后再一难寻的才艺广泛的大家。

姜夔在词作上面,最为世人传唱的自然要数《扬州慢》、《白诗道人歌曲》、另有《白石道人诗集》,还有和今天的一首歌曲同名的《暗香》~

5.求姜夔的《扬州慢》

、简介: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另外还有赵以夫、郑觉斋等词人用过此调。 2、词牌简介:扬州慢,宋姜夔自度曲,见《白石道人歌曲》。

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入中吕宫(夹钟宫)。《词律》卷一五、《词谱》卷二六皆列姜夔所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双调,九十八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前片第四、五句及后片第三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词谱》列别体二种。 3、扬州慢词谱(宋姜夔) (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前片)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仄平平中仄,中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平(韵)。 (后片)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仄仄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注:中:可平可仄 。

4、姜夔简介: (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另:姜夔交游多为名人,四诗翁其三多赏其诗词。应当是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诗。

所作《诗说》多精至之论,严羽以前,无以为过。其词清空,《宋词通论》许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

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等 姜夔(约1155~约1221) 扬州慢 中国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

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童年失去父母,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

成年后屡试不第,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他有忧国忧民之心,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石路过曾擅金兵两次破坏的扬州,所见断井颓垣,使他感融万端,写出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合肥也被金兵蹂躏过,白石在那里写出《凄凉犯》,反映了“边城一片离索”的荒凉景象。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白石一生处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

他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因此,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 扬州慢·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南宋宁宗元三年(1197),白石向朝廷进《大乐议》,论列古今乐制,提出整理宫廷音乐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他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下来的乐谱,有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词调17首,共28首。琴曲《古怨》是减字谱,可弹奏;《越九歌》是律吕字谱,已经标明不同的音高;词调是工尺旁谱,流传中多有讹误之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见解。

词调17曲中,除《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以外,其他词调都是白石自度曲。在自度曲中也可能有吸收民间音乐而加工改编的。

这17首歌曲是历史上重要乐种“词乐”的可靠实例,反映了当时作曲技巧的一个侧面。1949年后,近人杨荫浏在调查研究五台山《八大套》和西安鼓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白石旁谱,将它全部翻译出来,编成《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一书。

对此,其他学者也有不同的译法。 典范词作 扬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 扬州慢·十里春风 【南宋】赵以夫 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类,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

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

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赋而感之。

其调曰《扬州慢》。 十里春风,。

6.南宋词人姜夔的名句有哪些 姜夔是什么派词人

姜夔属于婉约派,但词界也认为其词风已经脱离了婉约,可以自成“清雅派”、“格律派” 姜夔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

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 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 名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7.求姜夔 扬州慢的鉴赏文章,详细一些的

姜夔 kuí 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

8.姜夔在南宋词家中的地位如何,主要词学贡献

姜夔,南宋词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

生活在南宋后期,政府已经丧失了收复北方的信心,偏安于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这种缺乏奋发豪情,无法改变现实的沮丧氛围中,文人们遣兴娱情的工具便是那些风格婉约的词句。 其实,姜夔的身份有多种:书法家、音乐家、诗人、词人,唯独没有的是一官半职,直到他死了,还是一介布衣,也算是历史上众成名文人中遭遇最惨的了。

另一个婉约派大师柳永虽然自称“白衣卿相”,但好歹有皇帝一句话让他“奉诣填词”,死时虽然没有亲戚来收殓,但还有妓女料理后事,为其洒几泣清泪,死得也算香艳。然而,姜夔连这种待遇也没有,困顿潦倒到朋辈凋零,死后竟不能殡殓,最后靠仅有的几个友人张罗才把他葬于钱塘门外。

难怪他的词中有一股清冷而不华靡的气息,或者说幸亏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的才华,只是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清空、孤硬的感觉。 姜夔一生孤苦,混到30多岁,才由于千岩老人萧德藻的欣赏,将自己的妻侄女嫁与姜夔,使他告别了光棍生涯。

不过夫妻间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词中未有留下关于妻子的一言半语。倒是有两个女子,在姜夔的词中长存,一直流传至今。

因为姜夔穷,所以无法像柳永一样混在青楼,虽说才华满溢,但没了银两,满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为苦水,那仅有两段的艳遇也就弥足珍贵。其实说两个女人好像不太确切,应该是三个女子,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年轻的姜夔第一次来合肥时发生的,他住在城南赤阑桥边,便爱上了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而且,琵琶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

姐妹俩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泛舟水上,弹唱姜词,郎情妾意,令姜夔心旷神怡,即便小别,亦常在梦中与这对姐妹相会。想想这幅图景吧,一叶扁舟,一双美女,琵琶古筝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词曲从那清丽婉转的嗓子中唱出,此事是何等惬意和浪漫。

然而金兀术破合肥之后,这对姐妹花便不知所踪,对着肥城废墟,姜夔只能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或许,歌女只配有如此浅薄的情缘,而穷小子也只配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的思恋而已。 第二段艳遇发生在姜夔与范成大交好时,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红,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

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

而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萧声,连橹声也没有。也不知当初那一只小船,是否载得动姜夔与小红的一腔深情?他清贫的生活,是否能延续这浪漫的情愫?而小红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在他的诗词中渐渐消失了 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会在姜夔的生活中长久,他穷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注定了艰辛的一生。

上天创造了周邦彦,创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创造一个姜夔,让他一生过着漂零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布衣终身,却为人素洁清高,让他的这种身世个性和诗韵修养渗入到作品中,散发出清冷、落寞的气韵,自然高妙的品格。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婉约派词人,曾经生活过,热爱过,也落魄过…… 姜夔词的贡献 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

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姜夔词的特点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

姜夔词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姜夔善于用联觉思维和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用侧向思维,写情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

4、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不同的是,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

姜夔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