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渔家傲引•渔家傲》这首词的上阙描词的上阙描写了渔家生活无着,天寒风急,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惜大鱼漏网的情景,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变成了泡影。 附:全词赏析 《渔家傲引•渔家傲》 【宋】 洪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释】 《渔家成傲引》是宋代歌舞曲之一,是一种专咏体,以多首合咏一事,即王国维所说的“合数曲而成一曲”(《 唐宋大曲考》)。洪适的《渔家傲引》,共有词十二首 。词前有骈文“ 致语”,词后有“破子”、“ 遣队”。十二首词分咏渔家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情景 ,从“ 正月东风初解冻”起,至“腊月行舟冰凿罅”止,词体与《渔家傲》无异。 【作品赏析】 首句“子月水寒风又烈”,是在描写“子月”(即农历十一月)的特定环境下,渔家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趣。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 “水寒风又烈”,是“子月”的气候特征 。但这里并非泛写气侯,而是下文诸多内容的张本,渔人的劳动、生活、思想,皆与这种特定气侯相关联。尽管水寒风烈 ,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 。“圉圉”一句,写巨鱼的逃跑,形象逼真。“圉圉”yǔ yǔ:困而未舒貌。“丙穴”,本来是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其地有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这里是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活用典故,如同己出。“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一个“从”字,把渔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表现淋漓尽致。上片结句进一步写渔人的心理活动 :“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 在一片中,作者对渔人所流露的感情,是同情和怜悯的。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渔人的生活 。“昨夜”、“今宵”两句,是全词仅有的一组对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以少见多 ,以少总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 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此句字字用力,既有其具体性,又有其概括力,“ 衣百结”三字尤其着力,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都浓缩在这三字之中。如此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风之中,不言而喻,在这种形象画面里,凝聚着作者的同情。这也是当时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结句则再转一笔,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 。“不知”一句,脱鞲而出,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猛宕一笔,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且藏辞锋于婉转之中:明明是慨叹“人世多离别”,却又加“不知”二字,其实这里渔人的“不知”,正是作者所“深知”,唯其深知,才能这样由此及彼,不失时机,予以指斥 ,慨乎言之。这种结尾,如豹尾回顾,相当有力。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小题1:词中所写的采莲姑娘具有活泼、大胆的特点。(一点1分) 小题2:“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1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浆而在沙滩上搁浅了,(2分)用“惊起”二字写从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3分)既表现了“醉”字,又写出了“醒”,起到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 小题1: 试题分析:“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平仄和押韵。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十分开阔。“天,云,雾,星河,千帆”动态十足。“接”与“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全词中船摇帆舞,星河欲转,虚实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开阔的图像。(抓住动词与具有代表性的词并加以合理解释即可) 9.全词主要运用了用典寓意的写作手法。如“路长”“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三山”等。 ①从“殷勤问我归何处”即可看出作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可见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②从“路长日暮”可看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可见她是一个落魄的词人。 ③从“学诗谩有惊人句”可看出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之情。可看出她是一个空有抱负。但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词人。 ④从“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看出词人豪放不羁的一面,可看出她是一个乐观的人(手法1分,理由1分,满分2分,形象与感情答对两点即可,满分4分,共6分,分析有理可酌情给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寒风萧瑟,满目荒凉,(2分)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充满肃杀之气(2分)的边塞战地(1分)风光画面。 小题2:(6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2分)“燕然未勒”指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归无计”指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2分)(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2分)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概括的题目,首先找到意象,然后概括共同特征,意象主要有“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特征是萧瑟凄凉。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主要原因就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详细分析,因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所以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菁华,调合得巧妙自然2分; “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1分; 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1分。 (2)衬托1分; 用典 1分。 (3)不正确1分。 分析: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1分; 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之已老1分; 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1分。 (1)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能力。可从丰富诗词内容,表达形象生动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诗词表现手法的掌握,。“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茫然忘了邯郸道。”用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的典故。(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3)回答时注意结合诗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阐述。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渔家傲①王安石灯火已收【小题1】词人骑驴时而绕行云雾缭绕的山径,时而进入峦嶂如屏的坞堡,去寻访游伴。 (1分)“穿”“入”“寻”三个动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2分)也体现了词人不畏云雾迷茫、谷壑幽深探奇览胜的精神。(1分)【小题2】栖居孤寺,清寂素雅,东风送暖,春光融融,写出了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 (2分)松涛悲鸣,吹断梦境,夕阳照窗,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作者身虽悠闲而内心不平静的精神状态。(2分)试题分析: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 前两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其后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亭之游。 词人行经此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岗,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下片写僧斋昼寝。 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到山寺,就床而卧。 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 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在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渔家傲br/>【答案】【小题1】上片即景抒情。 (1分)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2分)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 (2分)【小题2】一方面写今日在春风里买醉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3分)另一方面写借想象将来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 何况今日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进一步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3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而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 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试题分析:【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而今”句表明而今的暂时欢乐,又预示了他年回忆此时情景,将成为兴感的来源罢了。 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由而今而念及他年,又由他年回思而今。 显示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常常使人有哀乐不同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