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陕州地坑院的诗句

1.三门峡地坑院作文

提供范文仅供参考,地坑院的作文一定要自己写,作文是越写越好的。

地坑院以大地的温度温暖着黄土塬上勤劳智慧的人们,承载着塬上人家世世代代的悲欢离合。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位于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所建地坑院是当地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缩影。景区的窑洞式大门气势恢宏,从地坑院窑坡的黑漆双扇小木门走到今天,勤劳智慧的乡亲们走出了新天地。景区大门南侧电子屏幕上变换着地坑院春华秋实的四季风景,一曲婉转悠扬的小号,一下子勾起了游子心中最柔软的思念,让我禁不住泪湿眼眶。

进入景区,照背墙上“分陕而治”的青色砖雕,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讲述着三门峡的历史;“甘棠遗爱”,描绘了召公爱民如子的情怀,千年以来始终镌刻在后人的心上,如同地坑院镶嵌在三门峡大地上,冬暖夏凉,庇佑子孙人丁兴旺,生生不息。景区里有农耕院、民俗院、曲艺院等21个不同风格的地坑院,院内廊道相接,像地下迷宫,但每走进一座院落却又别有洞天。

走进农耕院,令人眼前一亮,院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树上挂满了金色的玉米棒,这是地坑院人家储藏玉米的方式。秋收后,家家院里都有几棵像这样挂满玉米棒的树。将成熟的玉米棒叶子剥开捋顺,像编辫子一样编成玉米长龙,然后一家人齐心协力,把长龙缠绕在院中间的树上。冬季树叶凋零,树上金灿灿的玉米给地坑院人家一种丰收的富足感,踏实而又温暖。院里靠南的窑洞最朝阳,是家里长辈居住的地方。窑里靠窗的地方是土炕,由黄土在模具里夯实后打成坯砖垒成。土炕是空心的,在土炕靠近窑后的位置设有做饭的锅,冬天既可以做饭又可以取暖。土炕敦厚温暖,像母亲的怀抱和父亲的大手,是地坑院人家无法割舍的眷恋。土炕也让地坑院的旅游变得轻松惬意,游客在炕沿上坐坐,歇歇脚,如同回到家里一样感到亲切和放松。正窑的旁边有偏窑,一孔偏窑养牛等大牲口,墙上挂着牛索解等牲口用具,墙角靠着锄头、镢头、犁耙等农具。农具的木纹上渗进的汗迹和刃上卷起的豁口,记录了田野上劳作的艰辛。另一孔偏窑里放着纺花车、织布机。过去农闲时节,天刚微亮,妇女们就坐到织布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梭子在一根根棉线间穿过,踩一下脚踏板,同时拉下绳框,身子一倾一仰间,织布机发出“格妞——啪”的声音,连续的声音就像动听的音乐一样流淌,伴随着地坑院人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走过挂着红灯笼的长廊,来到陕州剪纸院。剪纸艺人把对生活的热爱化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窑洞的窗棂间、风门上贴着十二生肖、花鸟虫鱼图案,里面的顶棚、炕围张贴着陕州黑色剪纸,图案有喜鹊、牡丹、石榴、狮子、鲤鱼和蝴蝶等,寓意全家人富贵吉祥、四季平安。炕上铺着红格子粗布单,放着两个筒形的两边绣着石榴、莲花、龙凤等图案的枕头。眼前的一切,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回到了我儿时生活的地方。另一孔窑洞里挂着百寿图、五牛图、陕州古八景等风俗人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栩栩如生,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循着锁呐、锣鼓之声,我来到了曲艺院,只见院里四面墙上挂着形态各异的戏剧脸谱。院中央的亭子下,艺人们围坐一起正激情演唱《大河风情》。艺人们一人同时要演奏几样乐器,扮演多个人物,高亢的唱腔、激昂的旋律从地坑院飞扬出去。院里的游客围着亭子看,院上的游客围着“女儿墙”往下看,纷纷被这粗旷豪放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陕州锣鼓书深深吸引。

此外,还有陕州澄泥砚院、泥人雕塑院、纺织刺绣院、婚俗展示院等,皆是一院一景,各具特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走出地坑院,场上平坦开阔,树木成阴,清风习习,仕女像、拴马桩、十二生肖像等各种石像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大人坐在茅草亭下聊天,孩子有的围着场上的麦垛捉迷藏,有的在磨盘制作的象棋子上蹦蹦跳跳,有的在荡秋千,一下子回到了朴实、恬静的田园时光。

随着缕缕香味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来到一旁的百味巷。这里皆为青砖蓝瓦仿古建筑,翘角飞檐,砖雕精美,将现代生活与地坑院民俗文化相融合。家家店铺门前悬挂的彩旗上书写着醒目的美食招牌,羊血粉丝汤、岐山哨子面、羊肉泡馍、关中切糕、陕州十碗席等豫秦晋地区的多种特色美食,都可以在这里品尝。我在朴实厚重的木桌前坐下,沐浴着晚霞,沉浸在悠闲的时光里,令人流连忘返。

我突然觉得,地坑院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园。不论走多远,那深嵌在黄土塬上的一个个“回”字,都在深情地召唤着游子的回归。

2.三门峡地坑院作文怎么写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建成的地坑院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进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把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为阶梯形通向地面,称作门洞,供住户出入。

窑院窑洞一般是偶数,有8孔、10孔、12孔 等,根据方位的不同,窑洞的重要性不同,用途各异,有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等,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是长辈居住的主窑,左右为侧窑,主窑一门三 窗,其它窑洞一门两窗,主窑比其它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在地坑院上面,为了防止行人、牲畜掉下去,同时也为了在下雨时雨水流不到院内,主人都要在四周修建一圈高40公分左右的拦马墙。

拦马墙有用砖砌和土砌两种。居住在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主要的事情,这样可保证窑院的安全

在院中一角落挖“渗井”来解决排水,井直径为1米,深5—7米,底部垫上炉渣,上面井口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另外,在门洞的一侧挖有一个直径1米,深30米的水井,供人们生活用水。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窑洞内温度和地面相差10度,外面37度高温酷热难耐时,窑内温度只有20多度;而到冬天,地面温度零下七八度时,窑洞内温度在10度以上,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同时还具有防风、防水、隔音,安全清静的特点;建筑多采用券拱顶,抗压防震,坚固耐用。地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和多院组合。

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业、方便旅客,将相连的几个窑院打通,互为贯通,更方便游客参观和交流。 地坑院建造时十分讲究,要看风水,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北和正西的朝向来建造,可分为东镇宅、南离宅、北坎宅和西兑宅。

地坑院的构造十分巧妙,它卧于大地之中,同大地脉搏共震,站在院中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反应,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繁衍生息的典范,同今天我们所讲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地坑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游陕州地坑院作文600字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

地坑院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建成的地坑院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进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把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为阶梯形通向地面,称作门洞,供住户出入。

4.陕州地坑院一日游作文六百字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地坑院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

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建成的地坑院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进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把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为阶梯形通向地面,称作门洞,供住户出入。

5.陕州风情诗词

《陕州醉赠裴四同年》

年代:唐 作者: 杜牧

凄风洛下同羁思,迟日棠阴得醉歌。

自笑与君三岁别,头衔依旧鬓丝多。

《送王司马之陕州》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府公既有朝中旧,

司马应容酒后狂。案牍来时唯署字,风烟入兴便成章。

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

白居易-诗词《别陕州王司马》

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

争得遣君诗不苦?黄河岸上白头人。

6.陕州风情诗歌,有什么

长恨歌大林寺桃花琵琶行忆江南暮江吟钱塘湖春行和杨同州寒食干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与赋得古原草送别观刈麦长相思题岳阳楼忆江南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早春闲行采莲曲花非花江南春岁暮道情二首同十一醉忆元九听琵琶劝殷协律酒宿西林寺十二时行孝文十二时行孝文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十二时行孝文早春即事十二时行孝文十二时行孝文代春赠答春卖炭翁直中书省邯郸冬至夜思家潮忆江南樱桃花下叹白发句句望江州浪淘沙歙州山行怀故山强酒句句句句夏日牡丹芳句赠牛思黯七夕句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登西山望硖石湖木芙蓉懒出云门寺江郎山赞碎金三月三日隔浦莲浪淘沙采石墓十二时行孝文题新涧亭辱牛仆射相公一札兼寄三篇寄怀雅意多兴味亦别后寄美人闺情西岩山醉后题李马二妓江楼宴别池上竹下作赠隐士任氏行任氏行杭州景致春兴同梦得醉后戏赠十二时行孝文十二时行孝文十二时行孝文行香子新艳赞崔氏夫人题天柱峰十二时行孝文南岳横龙寺杨柳枝游紫霄宫七言八句会二同年题法华山天衣寺戏酬皇甫十再劝酒重阳日赞崔氏夫人任氏行任氏行辱牛仆射一札寄诗篇遇物寄怀情对酒当歌句句句惜落花赠崔二十四松树南浦别新妇石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早夏闲兴寄卢协律宫词登观音台望城离别难母别子早冬移山樱桃放言五首 并序初到江州听崔七妓人筝中秋月履道新居二十韵喜与杨六侍御同宿咏怀南湖春早问刘十九杨柳枝竹枝井底引银瓶初入峡有感花下对酒二首自咏池上二绝池上谪居官舍闲题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庾楼晓望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赠鸟窠和尚诗杂曲歌辞·忆江南庭松读史五首早春杨柳枝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急乐世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效陶潜体诗十六首隋堤柳夜雪鸟窠和尚赞寻春题诸家园林湖亭望水家园三绝续古诗十首寓意诗五首杨柳枝竹枝东坡种花二首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题小草亭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见紫薇花忆微之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予以长庆二年冬十月到杭州明年秋九月始与范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长相思首夏我身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垂钓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北亭招客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二月二日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游宝称寺闲游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江楼月东林寺白莲秋月寄唐生八骏图江州雪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寄之宴桃源宴桃源访陶公旧宅阴山道和《大嘴乌》秋思村夜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杭州春望咏老赠梦得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裴令公席上赠别梦得老来生计白羽扇木芙蓉花下招客饮重题萧员外寄新蜀茶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和春深二十首青毡帐二十韵。

7.姚合所作诗篇大多描写什么内容

姚合,生卒年不详,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唐玄宗朝宰相姚崇的曾孙。

元和十一年(816年),姚合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故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作“武功体”。后来,姚合又调任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官终秘书少监。

姚合与贾岛相交甚笃,且与贾岛诗风颇为相近,时称“姚贾”。姚合所作诗篇大多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刻意求工,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代表作有《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姚合的诗成为南宋“江湖派”及明末“竟陵派”的榜样。他著有《姚少监诗集》十卷,又编有《极玄集》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8.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和豫州地坑院哪个好玩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2018年2月20日至21日,央视新闻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分别来到陕州地坑院进行直播,为国内外观众奉上“年味大餐”。20日16时30分许,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开始直播,直播时长近6分钟,分为“品民俗吃美食 地坑院里过大年”“地坑院 地平线下的古村落”“说唱剪纸 陕州独特的文化印记”“舌尖上的地坑院 十全十美十碗席”四部分,当晚,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新闻频道《共同关注》重播了直播内容。21日,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正月里来是新春》再次对陕州地坑院过年盛况进行了直播。20日下午,中国国际电视台对2018陕州灯会进行现场直播。当晚8时,对陕州地坑院春节民俗再次直播。在观众们的期盼中,陕州风采一次次夺目亮相。

直播镜头中,陕州地坑院花灯璀璨,人潮涌动,锣鼓、舞狮、秧歌、踩高跷等喜庆祥和的民俗文化活动精彩上演,剪唱相随的陕州剪纸、铿锵热闹的锣鼓书纷纷登场,穿山灶上陕州十碗席热浪滚滚,地平线下年味儿蒸腾而上。在一片欢腾中,“狮子上山”社火表演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这支表演队伍由西张村镇五花岭村的20余位乡亲们组成,其中有多位演员都是年逾七旬的“70后”。表演之余,骑着“毛驴”的张喜庆老人还不忘欢快起舞逗乐游人,笑容里藏着幸福,骨子里透着爽朗,“我还年轻着嘞!今年才72岁!”每当游客好奇问起张喜庆的年纪,他都这样乐呵呵地朗声回答。

直播镜头外,地坑院的魅力也长久留存在直播团队的心中。在3号院,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持人徐梦琪刚刚结束英文直播,地坑院的建造风格、民俗特色、功能特点等都令她啧啧称赞,“我们频道在全球100余个国家落地,由英文进行播出,年前我们来到陕州地坑院踩点,被这里的民俗深深地吸引了。现在我们在这里能够看到一个个完整的地坑院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这对我个人来讲是最感兴趣的,古老的陕塬土地孕育了勤劳善良的陕州人民,我们会把这里的人文和风俗介绍给全世界,让世界了解陕州,让陕州走向世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田萌告诉记者,有着4000年历史的地坑院神秘而具吸引力,锣鼓书、捶草印花,还有很多美食都令人流连忘返,要通过直播,原汁原味地展现陕州文化,让地坑院里过大年的热闹场景传遍大江南北。

9.唐朝诗词中是如何记载函谷关的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因 为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名为函谷 关。根据《元和郡县志•陕州》载,于汉 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移至今河南新 安县境内,距离旧址300里远。

函谷关东临绝涧,西据高原,北塞 黄河,南接秦岭,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 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 国时期,是西达长安,东去洛阳的咽喉, 素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 战场”、“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 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周 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发 动六国军队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 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赵、楚、卫等五国军队进攻秦,“至函谷,皆 败走”。

“刘邦守关拒项羽”,“安 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 战”,1944年我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发生于此。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亊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 化交流的要地。

关于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鸡鸣狗盗”、“老子过关”、“紫 气东来”、“唐玄宗改元”、“公孙白马”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相传,这里是 我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福士临 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百余篇。 唐诗中提及“函谷关”的诗句有胡宿《函谷 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

岑参《函谷关》:“君不见函谷 关,崩城毁壁至今在。”胡曾《咏史诗•函谷关》:“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 马出秦来。”

胡宿《函谷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 函谷关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家养生园、道圣宫、瞻紫楼、藏经楼、鸡 鸣台、蜡像馆、碑林、关楼、博物馆、函关古道等二十多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