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和氏璧的诗词1、定知和氏璧 唐 宋之问 《送赵司马赴蜀州》 2、不乱和氏璧 唐 戴叔伦 《孤石》 3、既同和氏璧 唐 李咸用 《赠来鹏》 4、岂须和氏璧 宋 晁公溯 《杨周辅来考试刑法同在别闱刚直士也喜为赋此》 5、楚国未登和氏璧 宋 陈襄 《寄李惟肖》 6、价重欲输和氏璧 宋 陈造 《次韵朱通判严上舍》 7、莫将和氏璧 宋 史声 《送别严希孟》 8、和氏璧无瑕 宋 孙应时 《挽王知复书监》 9、手持和氏璧 明 郭奎 《出昌山峡遇雨》 2.文言文《和氏之璧》的句子和字的翻译 选自《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献之厉王2。 厉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4。及厉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而名之以诳8,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宝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注释】: 1 和氏: 一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楚山:即 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2 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4 诳(kuang):欺骗。刖(yue):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脚。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5 薨(hong):诸侯死称为“薨”。 6 泣:一作“泪”。 7 子:你。奚:何,为什么。 8 题:名。贞士:精诚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3.和氏璧的由来,话语一定要简洁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然而均被玉工判定为石头,两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右脚,逐出国都。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4.秦王赞美和氏璧的句子3句:50字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具体怎么称赞的不知道。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史记》卷八十一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5.和氏璧资料——和氏璧的资料:(相传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后献楚厉王、武王,而被砍去双脚。 后文王当政,才琢成美玉,称和氏璧,后要楚国历370余年,各诸侯国都想得到它。前222年,始皇一统,得之后做成帝王玉玺,由李斯手书入个鸟虫篆字镌刻璧中:“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后,汉高宜刘邦得之,世代相袭,从此成为传国之宝。王莽篡权,太后将国宝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 此后,和氏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宝同刘皇后等玄截武楼自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在传承1700年后突然失传,下落不明。 ——据称,中国现代收藏家张延举先生,1949年看到一块玉器<搬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之用>,经过40年的考证,认为这是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和氏璧,上有李斯手书的字<“越平四年名臣启作”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可佐证>。因为和氏璧有变彩特性:正视色白,侧视色碧。) ——参考资料:/news/21905.htm。 6.请写一下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急用啊和氏璧的由来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 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 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壁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回答者:天高气爽 - 举人 四级 3-15 20:33 -------------------------------------------------------------------------------- 选自《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 ”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 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 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