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古诗五首》的翻译谁有观沧海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歇,这里指停船.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②风正:指顺风. ③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残夜:夜。 2.英语短诗(有中文翻译)英语诗歌:青春的飞逝 The Flight of Youth There are gains for all our losses. 我们失去的一切都能得到补偿, There are balms for all our pain;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能得到安慰; But when youth,the dream,departs 可是梦境似的青春一旦消逝, It takes something from our hearts, 它带走了我们心中的某种美好, And it never comes again. 从此一去不复返。 We are stronger, and are better, 我们变得日益刚强、更臻完美, Under manhood's sterner reign; 在严峻的成年生活驱使下; Still we feel that something sweet 可是依然感到甜美的情感, Following youth, with flying feet, 已随着青春飞逝, And will never come again. 不再返回。 Something beautiful is vanished, 美好已经消逝, And we sigh for it in vain; 我们枉自为此叹息; We behold it everywhere, 尽管在天地之间, On the earth, and in the air, 我们处处能见青春的魅力, But it never comes again! 可是它不再返回! /data/2005/1122/special_24.htm也有。 3.带翻译的英文诗歌叶芝的诗,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s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4.谁有带翻译的古诗暮江吟 诗人:白居易 朝代: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梅花(六首其三) 诗人:陆游 朝代:宋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 ①闻道:听说。 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②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③何方:有什么办法。 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字放翁)。 ④梅花:一作梅前。 【赏析】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 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 “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江雪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 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如同苏轼所说:“寄至味于澹泊”。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兽之穷,奔大麓。天厚黄德,狙犷服。 甲之櫜弓,弭矢箙。皇旅靖,敌逾蹙。 自亡其徒,匪予戮。屈赟猛,虔栗栗。 縻以尺组,啖以秩。黎之阳,土茫茫。 富兵戎,盈仓箱。乏者德,莫能享。 驱豺兕,授我疆。 没找到译文,抱歉~ 【赏析】 《兽之穷》仍颂高祖之厚德。 曰“天厚黄德”,可使“狙犷服”。全篇皆用比喻,明写豺兕野兽,暗指李密之流。 李密乃首鼠两端小人,几易其主,与唐军对垒,因“自亡其徒”,走投无路而降唐归李,“乏者德,莫能享”,理所当然。全诗大气磅礴,每有奇字佳句,开篇“兽之穷”三字,便奇崛,李密之狼狈困窘之态毕现;“皇旅靖,敌逾蹙”两句尤为形象逼真:皇旅所至,鸡犬不惊;叛军过境,百姓已乱。 天兵平定叛乱,李密日暮途穷,理固宜然。如果说,诗人用“蹙”字状李密之狼狈还有些笔下留情的话,那么以“逾”修饰之,其“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兽之穷,奔大麓”,走投无路的丧家犬丑态暴露无遗矣! 相对于《晋阳武》,《兽之穷》多参差错落。 全诗以三言为主,杂以四言,读来仍感圆润流畅,不觉得佶屈聱牙。在音韵方面,1-14句偶句押lu韵,仄声,干脆利落,明快短促,叙高祖制服李密,最是恰当;15-22句偶句押ang韵,响亮悠扬,鼓舞人心,有效地抒发了诗人歌功颂德之激情。 此乃音错落,意亦错落。前人评“此篇语特多精峭。 5.翻译英语诗歌“对与他们来说我是让他们从过去的希望中消失的恶魔。 那么为什么我会存在? 为什么我还活着? 每当我想起这个 我找不到答案 但是你活着需要理由, 不然你会象别人一样死去, 我得到了这个结论, 我活着是为了杀死所有人,除了我自己 只为了自己而战斗 活着只爱自己 如果你认为其他每个人 简单的存在,让您体验到这种感觉 没有什么更好的 我要杀死世上所有人,然后继续快乐的活着 我将永生” 我爱罗好狂,我,将挑战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