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的诗句(越多越好)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 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2.鉴赏古诗《蒿里行》曹操本诗表现手法蒿里行 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又互相争杀的事.诗中描绘了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见战争的时间之长,死的人就难以记数了.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说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处处在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这样的一个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钟嵘的《诗品》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读此诗,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3.【帮忙找几句{曹操}的著名诗句或他说过的话.例如:宁教我负天下人,曹操是三国时期人,这个人虽然野心很大,有很多坏毛病,但是他却在他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 一次,曹操亲自统领大军去打仗.行军的路上,看见路边的麦子都已经成熟了.原来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逃到外边,不敢回来收割麦子. 曹操派人挨家挨户告诉村里人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说:“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田的人,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老百姓们开始都不相信,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带领的军队的行动. 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蹚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只鸟惊叫着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儿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曹操用剑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找替.”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当时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脑袋没什么两样。 4.三国时期的古诗曹操诗: 1.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2.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 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3.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4.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6.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丕诗: 1.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2.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3.杂诗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曹植诗: 1.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幷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3.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