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古诗词有哪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古诗词有: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出处:《芙蓉楼送辛渐》 释义:唐代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是比喻心地光明,冰清玉洁。 “玉壶”是用玉石制成的壶,比喻高洁。王昌龄在送辛渐去洛阳时告诉他:如果在洛阳的亲戚朋友问到我的情况,请你转告他们,我这颗光明的心,就象放在了玉制的壶里的冰块那样,晶莹透明、清澈无暇。 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已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现在人们有时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志趣高洁。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出处:《芙蓉楼送辛渐》刘禹锡 释义: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朝代:唐、作者:李白、出处:《行路难·其一》 释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释义: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朝代:唐、作者:杜牧、出处:《题乌江亭》 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朝代:宋、作者:陆游、出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释义: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二、描写“心理健康”的诗句有哪些1、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3、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4、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5、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6、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7、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8、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10、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11、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12、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13、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14、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1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三、关于心理健康的诗句有哪些1、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type.aspx?p=1&t=%e5%8a%b1%e5%bf%97 四、心理健康的古诗全篇凡是熟悉《老子》的人,就会马上想起这句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你看,因为人有身体,才有忧患;如果没有身体,还有什么痛苦呢? 凡是熟悉《庄子》的人,也自然想起那句话:“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大宗师》)大自然给我形体,活着就有劳苦。 你看,老子、庄子这两位大哲学家都说到,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忧患与劳苦相伴的。这是因为活着,因为有一个身体,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些痛苦!这错不错?不能算全错,因为人活着就要为活着去奋斗,有奋斗当然不会一帆风顺,那当然有痛苦。 但是也不全面,因为人活着还有快乐的一面。 老子活着的那个时代不是太平盛世时代,乱糟糟的,庄子的生活状态似乎比老子更艰苦,更糟糕,当然饱尝痛苦。 不是吗?老子有官不做了,要出关去隐居起来。庄子艰苦得有时没有下锅的米,要向别人借呢! 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人生如此痛苦,而采取极端的做法呢?没有啊!他们俩都没有采取轻生的做法,不仅不轻生,而且贵生、重生、爱生、护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并且都远远地超越了一般人的寿命,达到了长寿。 老子据说活了一二百岁,庄子(约公元前369至公元前286)大约活了83岁。那么他们是怎样来校正心理的?这就是一种大智慧了!我们应该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老子》在这章里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美妙的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把大意说一下:要心虚无欲达到极点,要守持清静做到坚定。万物都在生成活动,我看到的是循环往复。 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返归本原称为“静”,这叫复归本性。 复归本性称为“常”。了解“常”称为“明”。 不了解“常”而妄动乱来,就会遇到凶祸。了解了“常”就会无所不容,无所不容就会公正。 公正就合王道,王道就合天理自然。符合天理自然才能合乎“道”,合乎“道”就能永久,直到老死不会发生危险。 老子提炼出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大有学问,一个“静”字学问不小,而就在“虚静”里边大有文章。 这段话不失为现代人生存智慧库中可以永远研究阅读的经典之言,可以让现代人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从这种透视人生、审察万物的制高点出发,老子思考一个人怎样可以活在世上而一身无殆,就是一生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 -这就是六个字:“致虚静,守静笃。” “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 老子强调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要长期锻炼、修养,从而达到“极”,就是要到极点,到最高层次。 “守静笃”,就是先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与“不可欲”,那么你置身于滚滚红尘中,面对“不可欲”的一切诱惑,比如金钱、美色、权力、名声等等,要坚守住静啊,要笃守啊!“笃”是什么意思?笃就是切实、厚实、老老实实的意思。 这就是说,人啊人,要切实而老老实实地坚守住那个“静”!这样一个是“虚”,一个是“静”,就把心灵中的垃圾与毒素及时地清除了。你看“虚静”可以排毒,可以养心,可以避祸,可以胸怀大志,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潇洒人生!为什么老子能这么长寿?其中的原因就是修炼了这些如他所说的道道,这正如司马迁说的“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再说诸葛亮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啊,他教诲他儿子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看,抓住了人生的要害来叮嘱儿子,这是诸葛亮的心灵深度啊! 虚静真的这样美妙吗?我来再举一个现代人的例子。 都市里的人每天熙熙攘攘上班,每天关在大玻璃窗后面办公,接触纷至沓来的事务、信息、情绪、忙乱等等。然后双休日你和家人、朋友来到郊外,一片寂静的山坳里、树林中、草地上、流水前,听到的是大自然的风声、水声、鸟声,闻到的是花香、草香、泥土的芬芳,看到的是鸟的自由的飞翔、鱼的自由的游动、蜜蜂自由的采蜜,一派天机,生气盎然。 你会觉得来之前的一颗疲惫的充满杂乱信息、充满各种欲望、充满层层尘埃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澄清下来了,那些纷杂的东西被抛去了。哇,好舒服啊!这就是享受到了老子所说的“虚静”啊! 不过,一两天后你回去了,这“虚静”又离你而去了!朋友们要说了,我们可不能老呆在荒山里啊!有事业啊,要上班挣钱啊,要养家口啊!现代人无日不处在纷纷扰扰的社会里,乍一想,如何能以一“虚静”了结啊?是啊,古人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嘛,其实在滚滚红尘的都市里,在残酷竞争的商场上,也可以做到啊!这并不是要你像木偶一样寂静不动嘛,也不是心如灰槁了无生气,这是通过心灵的修养,来“致虚”、“守静”啊,来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命律动,合乎生命的自然节拍,从而生命不再盲动、被动、骚动,而是主动、能动、灵动!你看,洗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