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炼字

1.古诗炼字赏析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易发表网

古诗中的炼字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关于炼字,许多诗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为求一个字的稳妥而付出的苦思。再如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相比之下,这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了。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对于字句的锤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杏花开了,“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要尽享欢娱,而不必吝惜金钱。月光从云层中穿出来,照在花枝上。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是为人熟知的,也与炼字有关。其《题李凝幽居》中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本拿不定用“推”还是用“敲”,后经韩愈改定为“敲”。从表现上说,是以动衬静。不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虽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但也相通于鉴赏。古诗鉴赏中,所炼之字的表现如何,要着眼于全篇的意境,离不开诗人的思想感情。

2.跪求古诗炼字例题

诗歌欣赏之炼字 一、导入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历来被人称道,据说王安石开始用“到”,接着用“过”,然后用“入”,后来用“渡”,最后才改用“绿”。

一个字经过了千锤百炼,才最终确定下来。我们要如何赏析呢? 二、高考例题 炼字在高考题目中反复出现,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和2007高考广东卷都出现炼字的题。

1、2006年高考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2、2007年高考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三、考题形式 1、某字好在哪里,说明理由 变式提问:A、某字的妙处,B、某字的艺术效果,C、某字用得好不好,D、某字是关键,E文眼,F,最传神的字 2、能否换成某字。

四、切题方法 1、主要词语 A动词,B形容词,C数词,D虚词 2、怎么具体入手分析 A,词类活用角度,B动与静的角度,C通感的角度,D修辞的角度,E有形与无形的角度,F虚与实的角度等。 五、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应用的什么手法(不是每句都一定有什么手法) 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明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练习 1、过香积寺(题型一 找诗眼)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南浦别(题型二 赏动词)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滁州西涧(题型四 赏虚词)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

试分析二字的妙处。 4、金陵酒肆留别(题型三 赏形容词)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5、溪上遇雨(题型二 赏动词)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山前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简析诗中“衔”字的妙处。

高考例题参考答案 例题1,(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例题2,(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练习题参考答案: 1、“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妙传神地显示出山口幽静孤寂的景象。

2、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自”是自由自在,“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第一步),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注: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有所欠缺。 4、“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它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

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5、“衔”字将黑云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雨从云生的景象。

3.古诗词炼字赏析,一定是【炼】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啊?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必定为“绿”(《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绿”字的好处就在于它兼有其它几字的动作含义,同时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

/Item/167.aspx

4.中国古诗词中炼字炼句的例子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二.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5.诗句中的炼字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

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被过滤了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

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6.你知道有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

1、【苦吟】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吟安:把一个字琢磨推敲得安稳了,有的写成“吟成一个字”,就是这个意思.整句是说:为了一个恰当的字,不知不觉捻断了好几根胡子(用脑思索时不自觉的动作)2、推敲一词的来历:唐朝有个诗人名叫贾岛,有一年他到长安赶考。

一次,他外出归来,在返回客店的途中,闲着无事,就在驴背上吟诵起不久前写的两句诗。他觉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的“推”字还不怎么贴切,想用一个“敲”字来代替,但考虑了很久,仍然决定不下。

于是,他反复吟诵着,一会儿做推门的手势,一会儿做敲门的动作,两只手不住的一上一下,一伸一缩。街上的行人看了大为惊奇,有的甚至当他得了神经病。

忽然迎面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马队伍,原来是长安府尹韩愈出巡。路上的行人见府尹来了,都急忙向两边回避。

只有贾岛仍然骑着毛驴走在路中央出神地做着推敲的姿势,结果被鸣锣开道的差役们一把揪下驴背,提到府尹大人的轿子跟前问罪。韩愈责问:“你叫什么名字?哪儿人?干哪一行的?”贾岛说:“我叫贾岛,来京城赶考。”

韩愈问道:“锣敲得这么响,你怎么没听到?干嘛不回避?”贾岛回答说:“我只顾在驴背上吟诗,什么也没听到,因此冒犯了大人,请大人恕罪!”韩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听说贾岛因作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情有可原。当即转怒为喜,用温和的语气问道:“你做了首什么诗,快念出来听听。”

于是,贾岛把这首五言律诗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末了,还问韩愈:究竟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韩愈非常赞赏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并建议把“推”字改为“敲”字。

贾岛请问他有什么根据。韩愈说:“从意境的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又写‘幽居’;在那月光皎洁、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几下‘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出寺院的深幽沉寂。

而用‘推’字就显不出这许多好处来。”贾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意见,决定用“敲”字。

后来常用的“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3、王安石改诗的轶闻趣事:泊船瓜洲[作者]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

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

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

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

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4、白居易写诗的风格:关于白居易写诗的小故事 相传,白居易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老妇人有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就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的风格是“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

7.语文诗歌的炼字赏析题和理解题意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造成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诗赏析题的问答模式不明确,仅能浅表“意会”而不能有效“言传”,以致于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 笔者根据近六年的高考古诗赏析题的特点,归纳出高考古诗赏析题的六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知识积累:“意象”“形象”。诗歌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应答分析:解“分析形象”题,必须熟悉一些诗歌形象(意象)及其基本寓意。如: 1.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2.船:漂泊 孤独 伤感 自由。 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边人悲愁,情感无奈,时空永恒。

4.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提问变式: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品质)?作者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某一形象的? 答题步骤:第一步,感知形象。

找到诗人在诗歌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明确形象类别(人、景、物),解读形象的字面意义。第二步,分析形象的特点(基本含义)。

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各自特征,从而把握诗歌主旨。第三步,体会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主旨赏析评价作者描绘这一形象的原因、作用(效果)或赏析表现手法等。 答案构成:诗歌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该形象有什么基本特征;诗人通过该形象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态度;或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某一形象。

答题示例1:(2007·浙江,16)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妓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1)燕子 兴亡 [解析]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知识积累:古诗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词巧妙。

二是语言风格(特色)不同。三是讲究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情景交融,或写景抒情,或边写景边抒情,或情寓景中。

这里主要列举一些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清新、自然、简洁(精练、洗练)、平淡(质朴)、绚丽(绮丽、优美、典雅)、含蓄(委婉、蕴藉、隽永)、明快(泼辣)、清幽、沉郁、奔放、雄奇 应答分析:解答分析“语言特色”题,就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多用口语、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等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2: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知识积累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炼字可以炼数词,炼字也可以炼特殊词。炼字还可以活用词语。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提问方式:某一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

相关
下一篇
诗经-硕人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