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否为孔子所编《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诗经》的作者,说法最多的是 被后世尊为“孔圣人”的孔子,“孔子删诗”在众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传说据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战乱、群雄割据,各个国家之间天天都上演着硝烟纷飞、刀兵相见的场面,孔子正生活在那个时期,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信 仰,他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带着诸多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吃尽了各种苦头,但他的 理想在祖国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到陈、蔡等小国,更不必说了。 在卫国,被卫 灵公供养,住了较长时间,到了六十九岁时才回到鲁国,目睹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后,他 转而从事《诗》、《书》、《礼》、《乐》等六经的整理工作,将大半辈子精力都用于 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传说那时礼崩乐坏,人们谈诗的风气早就很少了,但孔子却十分 重视《诗》的言志和交谈两种用处,认为《诗》是贵族阶层必不可少的教育科目,但当 时流传的诗大部分是“王官采诗”。 “采诗”是指周王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季节到 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但这些诗有好有坏,甚 至有造反和淫乐的成分,为此,孔子把三千多篇古诗做了大量的删削,只留下305篇。 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诵诗”要“使之四方”而能“专对”。 孔子不但要求弟子学《诗》,还要求于此两方面能够熟练运用。 先秦时人们把孔子删过的诗集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人了305篇诗;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 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305篇诗。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风诗160首, 雅诗105首,颂诗40首。 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里面记录了两千余 年前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们在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这中间包含了对生活劳动中种种愉悦和磨难的感受,还有追求爱情时的各种纯朴大胆而 真实的心声。 这些诗大多感情真挚、强烈、质朴、健康。 关于“孔子删诗”的事,孔子在《论语》中是这么说的,“自卫返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自从我由卫国回到鲁国后,诗中的类别雅颂才得到分类归位)。在众多文 献中也都有记载,在《史记》中记载得最为完整。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厉之缺。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后世许多文献也都是从 这点演化来的。但是后代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有孔子删诗的事。 《左传》中记载有人在孔子还不到 10岁时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诗经》。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就算是像《史记》中说的那样,孔子删诗前有很多诗,但从书中引用的诗来看还是删去的少,《史记》中说去了十分之 九,恐怕还是不太可能。 宋代的朱熹也持同样的看法,有人问朱熹关于孔子删诗的事, 他说:“那曾见得圣人执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信传说去。”清朝的崔述也说 根据《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书的考证,孔子后散失的诗还没有十 分之一,所以“由是观之,孔子无删诗之事”。 魏源也说:“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 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乐,为他演奏的就是国 风、小雅、大雅、颂,与今天《诗经》的编次相同,十五国风排列先后的次序也基本和 现在《诗经》差不多。 当时孔子还是七八岁的小孩,可见《诗经》的编次在孔子以前大 体上就是这样,孔子并未删减,也没有做多大的改变。 这些怀疑到近代的古史辩运动时达到了极端,钱玄同甚至从根本上否认孔子与六经之间的关系,钱玄同在1923年在《答顾颉刚先生书》中认为:“孔子无删述或制作六经 之事……《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乐经》本无此书)……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之末。 ”钱玄同以怀疑儒家经典奠定了他在 中国历史学的地位。古史辩运动对于儒家经典的怀疑,可以说是对两千年来中国文化、学术、政治的核心部分,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质的“经”的最后一击。 但疑古学派“非 圣无法”、“荒经蔑古”虽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却又在疑古过程中产生怀疑过头的 倾向。 但钱玄同的看法也可以作为对“孔子删诗”的又一挑战。 总之,《诗经》编者是谁直接关系着《诗经》在整个儒学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和渊源问题,因此,有待后世的进一步解答。 2.《诗经》是孔子编著的吗《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的305篇民歌、庙堂宴饮乐歌和祭祀乐 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它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对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形成起到 了重要作用。 《诗经》原为配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周朝诸侯国地方乐 歌,故而又称“国风”。 共160篇,大部 分是当地流行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作 品。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 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 风、桧风、曹风和豳风,称为十五国风。 这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描绘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繁衍生息和生产劳作,歌颂他们 的劳动和爱情,宣泄他们心中的苦恼和愤 怒。 “雅”本义为“正”,指的是周朝宫廷 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歌,可以分为“大雅” 和“小雅”,“大雅”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有31篇。 “颂”的意思是“舞容”,是宗 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 业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 颂》5篇,共40篇。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 叶约500多年的诗歌,全面展示了这一时 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盛 到败的全貌。周代朝廷有“采风”制度,即派专人到民间各地搜集民谣。 这些集中起来的民 瑶和统治阶层在祭礼、庆典、宴会或其他 仪式上演唱的歌曲,据说共有3000多首, 后来经过孔子的系统整理和编订,保留 300多篇,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诗 经》一书。 关于对《诗经》内容的理解, 众说纷纭,孔子、《毛诗》以及后来的大 理学家朱熹,解读各不相同,给后人巨大 的思考空间。 《诗经》中诗歌的表现手法 有“赋、比、兴” 3种,“赋”指的是描 述事物,“比”指的是比喻,“兴”指的是 联想。 3.诗经与孔子的关系发现很多人不懂装懂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歌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历经数百年。甚至有的诗篇可能来自商朝。周朝天子为了了解天下民情,知道人民的心声,所以派乐官四处收集民歌,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平时的心声,这也就是《诗经》的由来。《诗经》原本并没有名字,也不止305首,而是高达两万多首,毕竟是数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民歌总集。到孔子时,孔子认为这两万多首诗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太粗俗,甚至是不堪入目的东西,所以他对这些诗歌进行了删改,仅仅保留了他认为满意的305首,编订成册教给他的弟子们学习,当时直接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怎么能说《诗经》和孔子没关系呢?没有孔子,我们读到的商周民歌可能会更多,他一个狠手,留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二了。但如果没有孔子的影响,如果他没删诗,没教诗,可能这些诗也将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吧。 我全手打的,楼主支持一下。 4.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译文:《诗》三百,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没有学过诗经,连话都不会说。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扩展资料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5.孔子为什么推崇《诗经》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经作为可以演奏的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诗经与个人品行修为、文化传播、政治教化、意识形态的确立都有很大的功用,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言”. 附:孔子对于诗经功能的言论: 子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 孔子不但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也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6.孔子与诗经的关系孔子与《诗经》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入手,试着分析孔子与《诗经》关系,进一步挖掘《诗经》与孔子之间的内在道德文化联系,从而对中国几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个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 《诗经》 文化传承 道德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 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 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 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 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 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 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