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成于

1.《诗指

兴,起也。

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

乐所以成性。」 「兴于诗。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作诗有兴赋比三种方法。包注:「兴,起也。

」也就是发的意思,由于他事兴起自心之志,经外发而为言,此即言志之诗。志,是志于道,由伦常之道,以至中庸率性之道,皆是诗所言之志。

「立于礼。」礼记中庸篇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毛诗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学诗,必须同时学礼,然后能立。

立,是一个人的正常态度,人非礼不能立。诗发乎情,而止乎礼,发而皆中节,始得温柔敦厚之旨,这是诗的正常态度。

学诗,最高的境界,在志于道,礼记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所以学诗必须学礼,非礼不立,故云立于礼。

「成于乐。」学诗学礼,犹未完备,尚须学乐以成之。

乐是音乐。舜典说:「歌永言。

」礼记乐记篇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时行礼,例如国家祭太庙等,都要奏乐,同时有舞。

手舞足蹈,都要合礼。包注:「乐所以成性。

」乐记篇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皇疏说:「必须学乐,以和成己性也。

」音乐得自天地之和,必与天然之序相合,始得融为一片天和,而能涵养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故训成于乐为和成己性。 乐是诗谱,诗是乐词,礼是天然秩序,是人事规范,亦可以说,礼是诗的动作,诗乐表现皆须依礼成立。

诗礼乐是圣人之学的基本修养,是孔门弟子的共同学科。 。

2.出自诗经的成语

出自《诗经》的成语共分《诗经·国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诗 经·颂》四大部分: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1、【诗经·国风·周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赳赳武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2、【诗经·国风·召南】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3、【诗经·国风·邶风】 泣涕如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悠悠我思——瞻彼日月,悠悠我思。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我心悠悠——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携手同行——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4、【诗经·国风·庸阝风】 胡天胡帝——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5、【诗经·国风·卫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泣涕涟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二三其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笑晏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6、【诗经·国风·王风】 遇人不淑——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7、【诗经·国风·郑风】 人言可畏——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孔武有力——羔裘豹饰,孔武有力。邂逅相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8、【诗经·国风·魏风】 夙夜无寐——予季行役,夙夜无寐。9、【诗经·国风·唐风】 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悠悠苍天——父母何食?悠悠苍天!10、【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1、【诗经·国风·曹风】 衣冠楚楚——蜉蝣之羽,衣裳楚楚。12、【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万寿无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风雨漂摇——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二、出自《诗经·大雅》的成语1、【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自求多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小心翼翼——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天作之合——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2、【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不可救药——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同仇敌忾——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诗经·大雅·荡之什】 投桃报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进退维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兢兢业业——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爱莫能助——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长舌之妇——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三、出自《诗经·小雅》的成语1、【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兄弟阋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寿比南山——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乔迁之喜——出于幽谷,迁于乔木。2、【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不醉无归——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3、【诗经·小雅·彤弓之什】 载沉载浮——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诗经·小雅·小旻之什】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巧言如簧——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生不逢辰——我生不辰,逢此鞠凶。5、【诗经·小雅·桑扈之什】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绰绰有裕——此令兄弟,绰绰有裕。四、出自《诗经·颂》的成语1、【诗经·颂·闵予小子之什】 高高在上——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

2、【诗经·颂·商颂】 无所适从——寝成孔安,无所适从。 另: 意义请到这里查询:/chengyu/。

3.诗经的形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今人赵缺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作品年代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作品来源

《诗经》的作者亦非一人,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4.《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道听总集,其艺术成就可以说不可估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2、首先从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来说,《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作者们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伐檀》《硕鼠》《君子于役》《东山》《氓》《柏舟》。

3、其次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托物起兴。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

4、再者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

诗经的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关介绍: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瞭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监”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

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著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

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物件。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5.诗经的来源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6.诗经是起源于什么年代

作品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作品时间:《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赋:反复铺陈。比:打比方。兴:起兴。“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作者:《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防止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诗经》的作者亦非一人,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相关
上一篇
诗经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