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古代为什么称媒人为“冰人”,“伐柯人”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古人对结婚的礼仪是十分讲究的。 中国自古就有无媒不成婚之说。《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意思就是说“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找到好媒人”。 由此可见,媒人在当时就已经是婚姻的必备条件了。《战国策·齐策》中也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基础条件。 所谓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也有说法称男的婚姻介绍人为媒,女的婚姻介绍人为妁。 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称呼说合婚姻的人为媒人。 那么媒人怎么又被成为“冰人”、“伐柯人”呢?称媒人为“冰人”或“大冰”,源自《晋书·艺术传·索》:“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 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 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于是后世就称媒人为冰人,给人说媒也就被称为“作冰”。 媒人被称为伐柯人则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娶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后世因此将媒人称作伐柯人,将提亲称作“伐柯”,将作媒称作“执柯”。 。 2.古代为什么称媒人为“冰人”、“伐柯人”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古人对结婚的礼仪是十分讲究的。中国自古就有无媒不成婚之说。《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意思就是说“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找到好媒人”。由此可见,媒人在当时就已经是婚姻的必备条件了。《战国策·齐策》中也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基础条件。所谓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也有说法称男的婚姻介绍人为媒,女的婚姻介绍人为妁。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称呼说合婚姻的人为媒人。 那么媒人怎么又被成为“冰人”、“伐柯人”呢?称媒人为“冰人”或“大冰”,源自《晋书·艺术传·索》:“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于是后世就称媒人为冰人,给人说媒也就被称为“作冰”。 媒人被称为伐柯人则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娶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后世因此将媒人称作伐柯人,将提亲称作“伐柯”,将作媒称作“执柯”。 官媒与私媒 河北剪纸:说媒 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所谓私媒,就是民间的婚姻介绍人,而官媒则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实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 官方的媒人,古代称作媒官、媒氏、媒互人等,最早出现在西周。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看来,媒氏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掌握全国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时间,督促适龄男女结婚。 《管子·入国篇》中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官媒:“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可见当时的官媒,除了为年轻人安排嫁娶外,还要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并整合他们的财产。 自秦至清,官媒的权力仍然很大。如《晋书·武帝纪》载:女子凡年满十七岁,其父母尚未给她选择婆家的,一律交官媒,由“媒官”配给丈夫。再如清朝时曾将大批罪犯流放到西北边疆去,为解决这些人的婚姻问题,特地“立媒官两人司其事,非官媒所指配,不得私相嫁娶”。看来官媒的权力确实不小。 私媒则是我们熟悉的媒婆形象,她们一般是中老年妇女,为男女双方穿针引线,有时还从事贩卖妇女的生意。私媒做成的婚姻也还是要到官媒处登记,接受官媒的监督,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 3.解签可向诗中咏伐柯,良缘夙缔定无讹签上的话都是比较虚的,不会说得很实,和尚们是靠这赚钱的。下面是每句的意思: 可向诗中咏伐柯:可以咏诵《诗经》中的《伐柯》这首与婚姻相关的诗了(《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匪:通“非”,没有。后以“伐柯”指作媒,这里指婚事),意思是可以把婚事提到日程上来了,或者说婚事是有希望的。 良缘夙缔定无讹:美好的姻缘是前世所定,定然不会有错(指一定能成功)。 何须欲择西施美:何必要选择美貌的西施。 定得吾珠月里娥:一定能得到属于你的明珠——月里嫦娥。 4.伐柯如何意思: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出自:周 佚名《诗经·国风·豳风·伐柯》 原诗: 伐柯 先秦:佚名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释义: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扩展资料 这首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此诗就是一首朴素的生活交响曲,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朴素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 诗句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 “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 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