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开元寺大雄宝殿的诗句

一、跪求关于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的导游说词、

大雄,梵语摩诃毗罗的意译,即像大力士一样,一切无畏。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雄宝殿,即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殿前檐口下,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白地兰色横匾,传为济公和尚所书。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供奉佛祖的大殿。《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步进大雄寳殿上,解元信手拜如来。”《痛史》第二十回:“此时金奎已把‘攘夷会’的大堂,改做了‘大雄寳殿’,供着如来三寳佛。” 艾芜《荣归》:“大雄宝殿前面空地上,散缀着罗汉松、马尾松以及扁柏。”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

第二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另外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一般大雄宝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有的大雄宝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三世佛旁边各有二位菩萨立像和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菩萨各是这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见《华严经》、《药师本愿经》、《观无量寿佛经》)。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名“竖三世佛”。正中是现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不过,大殿常见的是“横三世佛”,“竖三世佛”罕有设置。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盘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盘,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成为十八罗汉。或者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以上据周叔迦考证)

三大士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侍。

总而言之,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岛观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并不完全相同。

二、形容大雄宝殿的词语有哪些

顶辉煌 规模宏阔 明柱素洁 气象庄严瑰丽壮观

闻名于世 造型优美 气韵生动 形象鲜明 色调艳丽

工艺精细 盘膝端坐 披衣袒胸 姿态自然 肌肉丰满

双手合掌 盘膝而坐 手捻佛珠 打坐诵经 惟妙惟肖

意态如生 手执刀剑 威风凛凛 栩栩如生 香烟缭绕

塑像雄伟 深邃高大 满面笑容 慈眉善目 四大金刚

青面獠牙 头顶屋檐 各持兵器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大雄宝殿 鎏金铜瓦 檐枋彩画 楹联匾额 殿阁嵯峨

富丽堂皇 斗拱交错 檐牙高啄 画栋雕梁 玲珑别致

别具一格 古色古香 钟声悠扬 轻烟袅袅 色彩神秘

三、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诗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2、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3、创作背景: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4、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四、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诗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2、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4、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五、开元寺的相关传说

邢州开元寺的传奇之处,在于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偶临开元寺时留下两首诗,这二首古诗是钟离权书写在邢州开元寺内的题壁诗,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长期以来,每逢提及开元寺,总要提到这两首诗,带着了无穷的遐想去探索开元寺的历史。

据《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五记载:

锺离权,邢州开元寺一僧院壁,有五代时隐士锺离权草书诗二绝,笔势遒逸,诗句亦佳。

诗曰:

得道真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

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峯。

其二曰:

莫厌追欢语笑频,寻思离乱可伤神。

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升平有几人?

钟离权,又名汉钟离,字云房,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宋史》和《宣和书谱》《列仙全传》也都记载着钟离权的事迹,传说钟离权为唐朝人,与吕洞宾同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钟离权的开元寺题壁诗,后被收入《全唐诗》中。宋仁宗时,相州观察使刘从广于皇佑四年九月九日在邢州开元寺立石刊勒,又颂云:

见钱如患真仙子,遇色如忌仇大夫。

养气气如龟喘息,炼形形似鹤肌肤。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

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

关于这块碑记见于《金石分域编》,据记载为“宋皇佑四年九月立”(公元1052年)。收入明人杨慎所编的《法帖神品目》中。

一个钟离权,自言生于汉代,自称汉钟离权,可又是唐代八仙之一,其诗作收入于《全唐诗》中。后人有考证为五代后汉人,诗作碑刻完成于宋皇佑年间,据宋《宣和书谱》称,不知他为何时人氏。邢州开元寺的题壁诗却出现于北宋年间,此道仙人,又为何把行草书迹留于邢州开元寺院壁之上?其种种神秘灵异,正是后津津乐道的根由。

清光绪版《邢台县志》在提及此二首诗作之后,又作如下记载:“邑人傅梅刻石,跋其后云:唐钟离权,世所称得道仙也。有邢州开元寺题壁二诗,时代既远。邢人无知者玩诗意重伤离乱之民,遐想清平之世,则亦非世外人矣。这又留下了又一个迹团,钟离权只是涂抹题诗,后宋人改为石刻,或是宋时仍为手题,到元时才改石刻?傅梅重新勒石刻铭。如此种种,说来传去,倒令此二首诗更为深奥,更显珍贵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