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红梅的诗歌

1.古诗红梅全诗句

宋代诗人王十朋《红梅》 原文: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译文: 桃李不要嫉妒我红梅,红梅和桃李开花的样子原来就不同,红梅经历了风雪,身上还有雪的痕迹。

它却还是不承认自己的色彩很红艳。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红梅独特的姿态和个性。

诗人以红梅的口吻劝说“桃李莫相妒”,意思是,桃李不要嫉妒我红梅。桃李嫉妒红梅什么呢? 诗人紧接着道出“夭资元不同”,这是回答前一句所说的相妒,劝说桃李不要嫉妒的是:红梅和桃李开花茂盛的样子原来就是不同的。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前一句用“犹”字转折,写出了红梅经历寒霜之后现状,从而点出红梅谦虚的品质。因为从冬天过来,红梅身上还留有傲霜斗雪的痕迹,所以虽然是红梅,却不肯“十分红”。

诗词典故 梅花在寒冬依然不屈地绽放,象征我们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斗、不畏艰难的可贵品质。都在它身上得到很好地体现。

古代就有诗人咏诗歌颂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出自宋代王安石《梅花》,是说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梅花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的花种。另外梅花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快乐的绽放,表达了一种迎接希望的乐观的性格。

梅,在中国文人雅士的观赏花木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举为“岁寒三友”。

在古人咏唱的梅中,大略有三种:杨梅、腊梅和梅,但严格地讲,岁寒三友指的是梅。古人对梅的认识,在《诗经》里已有许多表现。

汉代时,汉武帝的上林苑已栽植有多种梅树。宋代时,街市上卖梅花,以梅插瓶养梅已是十分普遍。

南宋《群芳备祖》、明代《群芳谱》、清康熙钦定《广群芳谱》,均推梅花为群花之首,民国时期的南京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在1987年上海举办的全国性传统名花评选中,梅花亦名列榜首。可见,梅花不仅为古代文人雅士最爱,也受到了古今人们的一致追慕。

梅作为审美意象而大量出现在诗词歌赋里,始于六朝。萧纲的《梅花赋》将梅花早落比作女子青春短暂,韶华易逝,更多的六朝文人则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梅在三春花卉中独特品性的挚爱。

在唐朝文人的笔下,梅花具备了更多更广的意向和精神内涵。诗人们述离别、念故乡、咏美人,无不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梅花之中。

南宋时期,梅花成为“天下尤物”,文人咏梅风热炒,不少咏梅诗词亦成千古绝唱。在文人大量创作诗词作品的同时,从宋代起画梅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画科,杨无咎、赵孟坚、王冕、陈录、金农等画梅大家的佳作或墨色淡雅,或璀璨绚丽,气韵静逸,画绝古今。

古代文人赞赏梅花是从外表直至骨髓的,他们投射在梅花中的雅趣,从颜色、香味、姿态到风骨神韵来体现梅花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梅。

2.描写红梅的诗词关于梅花

卜算子 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 --宋匡业 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 旷如魏晋之间士,高比羲皇以上人. 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 孤芳合与幽兰配,补入离骚一种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雪里觅梅花 --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 --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梅花 --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冬日杂兴 --张耒 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 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 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 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 梅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赠岭上梅 --苏东坡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新栽梅 --白居易 莫怕长洲桃李嫉,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今年好为使君开. 梅花 --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玉楼春 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雪中观梅 --杨万里 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 即非雪片催梅花,却是梅花唤雪来. 琪树横枝吹脑子,玉妃乘月上瑶台. 世间出雀梅梢雪,便是冰雪也带埃. 雪梅 --卢梅坡 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3.赞美红梅的诗句有哪些

1、《梅花》 宋-王安石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2、《红梅》 南宋-王十朋

原文:

桃李莫相妒,天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译文:桃李不要嫉妒我红梅,红梅和桃李开花茂盛的样子原来就是不同的,因为从冬天过来,红梅身上还留有傲霜斗雪的痕迹,虽然是红梅,但却不是很红。

3、《清平乐·烟轻雨小》 北宋-晏几道

原文: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

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

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译文:春光归去匆匆,一夜细雨轻烟过后,池塘草绿,红梅变老,春天也就过去了。离愁缠绵不断,只有通过做诗题句以追怀相聚的美好时光。而当春寒去后,花信风轮番吹拂之时,那离别相思的愁绪更是难以排遣的。

4、《红梅三首》 北宋-苏轼

原文: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5、《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南宋-姜夔

原文: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译文: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寒冷的东风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4.写梅的诗句

诗歌中的梅意象及其意蕴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红梅》全诗,急,急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6.下面这首诗是红梅吗求大神帮助《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直和根拨送春来 ——苏轼七绝《红梅》赏析 文/笨笨信天翁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命意新颖,发人深省.尤以其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脍炙人口.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借由客观外在物象来表达主观的内在情意,发人之所未发,写出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苏轼诗集》(庄严出版社第一~第四册)中有关梅花的诗句,共有85首,其中41首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关于咏梅,苏轼明确主张写梅应写“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三首》),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去,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并寓哲理于咏梅诗中,大大提升了梅花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以下简称《红梅》)便是其中之一.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 直和根拨送春来. 从题目可知,苏轼这首诗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忆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则,抒真诚之情怀. 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进士出身,多才多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精,尤长于诗.英宗治平二年(1065,一说三年) 为丰县令,曾对县城进行过较大规模修建.又尝为钱塘令.关景仁曾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红梅》二首以表感谢. 第一联: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注释] 芳信: 开花的音讯和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芳:①香;香气.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风赋》:“回穴冲陵,萧条众芳.”信:①诚实;信用;相信.②使者;信息;书信.这里虽然指后者,但应该理解为二者兼有. 负: 有三种含义:①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②背弃;违背.③亏欠;拖欠.这里可以解释为三重含义兼有,但旨在表达“负疚”,即心中感觉不安与抱歉. 垂垂: 渐渐.杜甫《和裴迪逢早梅》诗:“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黄庭坚《和师厚秋半》诗:“杜陵白发垂垂老.” [赏析] 第一联,赞颂梅花与写景. 唐人咏梅,多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为主,亦有模拟物象,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至宋以后,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益盛行.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的陆游,称赞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卜算子·咏梅》中赞颂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亦然. 苏轼一生讲究风节操守,坚持爱民为民原则.他向来嫉恶如仇,对邪恶“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于民不便,上书反对,故而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后又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再度为相,守旧派纷纷上台,苏轼也被委以重任.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新党人物、尽废新法,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就站出来猛烈抨击,向皇帝进谏.由于苏轼既难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先后受到两个党派的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再次远谪杭州.苏轼为了保持本心洁净,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在纷扰的世俗社会中,苏轼几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曲折之后,难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蕴含了更多的人生体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谪居惠州,其诗作中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愈加显露. 苏轼欣赏并追求独立自尊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咏梅之中.他心怀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随春态”,“自恐冰溶不入时”,“尚余孤瘦雪霜枝”.(《红梅三首》)赞颂梅花生命力顽强,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尽管“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却依然“灼烁”“草棘间”,凛然岁寒,迎接春天的来临.(《梅花二首》) 本文赏析的这首七绝《红梅》,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中的“芳信”一词值得玩味.“芳”与其它词搭配比较多见,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与“信”搭配则不多见,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花信”一词.“花信”即“花信风”.梅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浓冬时节,万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凌寒而开,“众芳摇落独喧妍,”(宋·林逋)“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帧),年年如期带来开花音讯和春天的消息. 苏轼在这首诗里,藉由梅花绽放于早春,为大地带来生机的特质,将“春汛”的意象赋予红梅.这句中的“负红梅”,有的解释为:梅花担负传递花开的音讯和春天来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负”作为“担负”.如果仅此而已,用“赋”字岂不更好?笔者以为,从这首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负”应该有多重含义,还有“亏欠、负疚”的意思.这句是说:年年寒冬季节,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给人们带来花开和春天的好消息,无暇前来赏梅,心中感觉不安和抱歉.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苏轼。

7.有关红梅的诗词

有关红梅的诗词有:

1、《红梅》宋代: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2、《定风波·红梅》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3、《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宋代: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4、《红梅》宋代: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5、《访妙玉乞红梅》清代: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6、《咏红梅花得“梅”字》清代: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7、《清平乐·烟轻雨小》宋代:晏几道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8、《临江仙·癸未除夕作》清代:李慈铭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9、《西江月(红梅)》宋代: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可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10、《红梅》宋代:梅尧臣

家住寒溪曲,梅先杂暖春。

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野杏堪同舍,山樱莫与邻。

休吹江上笛,留伴庾园人。

11、《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宋代:吴文英

莓锁虹梁,稽山祠下当时见。横斜无分照溪光,珠网空凝遍。姑射青春对面。驾飞虬、罗浮路远。千年春在,新月苔池,黄昏山馆。

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云根直下是银河,客老秋槎变。雨外红铅洗断。又晴霞、惊飞暮管。倚阑祗怕,弄水鳞生,乘东风便。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