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古诗的句式句式是就诗句的“意义单位”而言的。 五言诗的句式以“二三式”最为常见,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杜甫《春望》) (李白《塞下曲》) 也有的句式很复杂,偶尔使用可以起到抑扬顿挫之妙,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后庭花/ 一曲。 (刘禹锡《金陵怀古》) 念/尔/独何之。(崔涂《孤雁》)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为常见, 例如: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张继《枫桥夜泊》)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 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 李将军/是/旧将军。 (李商隐《旧 将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陇西行》) 可见古人作诗在句式上是力求多变的。 当然,句式一定要与诗句的节拍 相符合,否则,写出来的就只是五字或七字的散文了。 2.诗词中句式是如何变换的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对语序常常作适当的变换。 正常情况下,句子的成分是有一定前后顺序的,若有些成分正常语序在前而后置,或正常语序在后而前置,这种现象就是语序倒置。固然多数为了 适应诗句平仄格律之需,但这一技法如运用得当,还起到浓化诗词韵味的 作用。 例如杜甫《秋兴》(第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渓陂。香稻咏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其中的“香稻琢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认为应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意思对了,但是如果“香稻”、“碧 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把“鹦鹉”、“凤凰”挪到前 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3.古诗从句式上分为什么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4.古体诗有那些句式“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我就知道这些了。 5.诗歌的体裁有那些素颜韵脚诗 1、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2、四言体:诗体。“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 3、古谣谚: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 4、骚体: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 5、杂体诗:古典诗歌正式体类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 6、楚歌:古代的楚地民歌。 7、太康体: 指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 8、玄言诗: 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9、西口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10、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11、七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 12、杂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篇幅长短不限、句式长短不一的古体诗。 13、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 14、宫体诗: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 15、徐庚体:指南北朝时期徐□、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16、乐府诗体:古代诗歌体裁。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汉代乐府官署搜集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广义指包括两汉特别是魏晋以后历代文人作家仿制而不入乐的讽诵吟咏的诗歌作品,泛称乐府诗。 17、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18、逸诗: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 20、联句: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 21、南朝乐府: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色的形象概括。 22、北朝乐府: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载的“梁鼓角横吹曲”。 23、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 24、长庆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体。 25、香奁体:唐代韩口《香奁集》所代表的一种诗风。一名“艳体”。 26、六言诗:全篇由六字句构成的诗体。 27、近体诗: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 28、竹枝词: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 29、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30、应试诗:科举考试所采用的诗体。也称试帖诗。 31、敦煌歌辞:唐代敦煌通俗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又通称敦煌曲子词。 32、杨柳枝:唐代乐府曲名。也称《柳枝》。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 6.诗的体裁有哪些按有无完整故事情节:抒情诗、叙事诗; 按表现内容: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哀歌、颂歌、哲理诗; 按表现形式: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排律、朗诵诗、打油诗、自由诗、十四行诗、歌谣、民歌、儿歌、童谣、散文诗、 扩展资料: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自然”的。自由诗并非什么现代发明,但它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而占据显著重要的地位,并且构成了对19世纪诗歌固定形式的反叛。自由诗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同以前的诗相比,可能是最难写好。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